北宋神宗年間的王安石改革,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富爭議的。秉承中立客觀之立場,王安石改革取得了相當之成效,但同時有相當的缺陷,因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必然無法擺脫失敗之命運。僅僅從財政視角來審視王安石改革,具有管中窺豹之效果。
王安石財政政策的思想基礎
“王安石變法”的終極目標——富國強兵是他繼承法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在嘉祐四年所寫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及的“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實際上就在指明,因為國不富兵不強而導致了許多嚴重后果,提出了富國強兵的主張。王安石還主張加強政府權力、抑制豪強兼并。在著名的《兼并詩》中,他認為,古代國家的財政經濟措施,都是“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賦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他主張把豪強所具有的操縱物價、壟斷居奇等權力一并收奪,歸北宋政府所掌握。
在為新法辯護時,他以儒者自居,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指出:“蓋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舉先王之政,以興除利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任人,不為拒諫。”他還說:“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顯然,不同于傳統儒學的重義輕利,王安石主張義、利統一的價值觀,是對儒學思想的一種批判式繼承和發展。總之,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在總體上是一種兼收并蓄的綜合學派。
?笏 王安石財政政策的主要問題
首先,王安石實行青苗法,實際上是以貸款為名,征收一筆新稅。宋太宗和宋真宗時和買絹帛,預支錢幣,還可能對貧民下戶有某種好處,而青苗法的真正意圖卻在于收利息。如在河北,“每戶支錢,第五等及客戶毋得過千五百,第四等三千,第三等六千,第二等十千,第一等十五千”。青苗錢每年利息為40%~60%,后改為年利息20%,由于官吏、保正、保長們的作弊勒索,農民的實際負擔肯定要高于規定的年利。因為青苗法本意是防止農民收到放高利貸者們的盤剝,但實際操作中卻變成強制性攤派。
其次,王安石以青苗法取代常平法、惠民倉,實質上是以政府高利貸取代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制度。這雖然使朝廷獲得一部分財政收入,卻使封建政府所承擔的社會保障功能弱化,難以濟困助貧。加之,以高利貸剝奪城鄉富戶的經濟利益,亦不利于社會穩定與經濟尤其是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最后,王安石的富國主張本無可厚非,但是,他的重開源輕節流的理財思想是有所欠缺的。畢竟,造成北宋財政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三冗之患,亦即財政支出不當。在這種狀況下無視冗費的大量存在與支出的不斷膨脹,而寄希望于從民間多斂取錢財,只會進一步加重廣大人民的經濟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并且導致經濟衰落,財源枯竭。增加財政收入與富國強兵,最終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可見,開源節流盡管是老調,卻是理財的不二法門。一味強調開源,顯然是忽視了當時宋朝的實際社會背景。
王安石財政政策的啟示
首先,關于政府職能。王安石的財政思想里有與市場經濟相吻合的合理因素,但是他生活在一個皇權社會里,他的服務對象是皇帝。他的財政思想的主要歸宿還是增加王朝的財政收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因此,他的理財思想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其功效也不可能完全顯現出來。現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應當樹立“公共財政”的思想。
其次,關于財政收入來源。王安石把“管桑之術”那種主張政府干預經濟、通過官營禁榷等方式來拯救當時財政困窘的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他錯誤地認為國家是公正無私、完全代表百姓利益的機構,因此國家實行輕重之術不會造成與民爭利的后果,致使他急功近利地走向了“取天下之財”的道路上,他的變法無可避免地具有了明顯的斂財色彩,極大地窒息了民間經濟的活力,因此,新法不但沒有解決社會總體的危機,相反還加劇了社會矛盾,以致民怨沸騰。國家通過壟斷重要資源的生產和流通來聚斂財富,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增加財政收入的最終出路在于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涵養和培植社會財富。因此,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國家財政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只需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和關系國計民生的部門,并有步驟、有計劃地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為國家財政培養更多的“源泉”。
最后,關于財政制度和技術問題。新法推行政府與民間交易,但卻不依商業體制進行,仍是傳統的專制辦法。同時,商業法規要健全,私人財產權獲得法律保障,以便重重相因,造成社會物資、服務全面流通,賬目能彼此核對。這無疑提示我們,要重視加強財政制度建設,為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一個適宜的制度環境。要大力加強法制建設,保險、金融、預算、稅收、社會保障等法律制度建設的完善程度決定著市場經濟運行的好壞,進而決定著財政稅收大規模商業化的效果,應該高度重視。治天之下財者莫如法。財政領域需要法治化,才能真正富國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