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那年,魯迅在北京買房,買的是一處四合院,前后三進,房子二十多間,總價3500塊大洋。除了這筆房款,魯迅還得付給房產中介173塊大洋的傭金,辦房產證時又要繳給政府180塊大洋的契稅和印花稅,另外為了安裝自來水,還得向自來水公司繳納初裝費115塊大洋。房款、傭金、稅費、自來水初裝費,幾項開銷加一塊兒,差不多4000塊大洋了。魯迅剛上班(此前因為辮子軍進京,魯迅曾從教育部辭職,把工作丟了),沒那么多積蓄,把紹興老家的祖宅賣了,還是沒湊夠,只好去銀行貸了一筆500塊大洋的短期貸款,為期3個月,月息“一分三厘”。
一分三厘就是1.3%,折成年息是15.6%。現在去銀行辦按揭,為期10年或者15年,年息也不到13%,而魯迅短短3個月的貸款,年息竟然超過15%,利息實在是高。
不是銀行坑魯迅,故意問他一個人要高利,在整個民國時代,銀行的利息都比現在高得多。民國經濟學家吳承禧說過:“中國銀行界放款利息之高,真非世界各國之所能及。”以天津、上海、北京三地的國有銀行為例,為期一年的普通貸款,利息最低10%,高的則在16%以上。而且還不是你愿意支付高額利息就能貸出錢來,還得有地契、商鋪、定期存折之類的物品做抵押,要是沒有抵押,就必須有富商或者知名人士做擔保。魯迅當時在教育部上班,絕對能找到擔保,所以他去銀行貸錢還行,換作一般市民,銀行根本不理,急需用錢的時候,只有通過民間高利貸籌款。
民間高利貸的錢容易拿到,利息卻比銀行還高,月息一般高達8%,還是“驢打滾”的復利,折成年息在150%以上。比方說,你在正月拿到10萬的貸款,臘月就得還上25萬,要是當年還不上,來年年底連本帶利能給你漲到63萬,嚇人之極。當年楊白勞貸黃世仁的錢,越拖越還不起,鬧到最后要用閨女來還債,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得替魯迅慶幸——得虧他是個公務員,沒錢買房可以去銀行貸款,否則只能走私人高利貸的路子,為了一筆并不算多的貸款,把自己逼成一個真正的房奴了。
有朋友說:“魯迅可以找朋友借錢啊,一分錢利息也不用還!”借錢確實是個好辦法,前提是你得有朋友,你的朋友得有錢,假如人家也在買房,再去借錢肯定不合適對吧?我當初買房就是那樣:朋友們都跟我一樣剛畢業沒多久,手里都沒什么積蓄,有的是剛剛買過房子,債還沒還;有的是正在為買房發愁,還打算找我救急呢!換句話說,大伙都沒錢,誰也別打誰的主意,買房錢不夠,跟銀行哭去,跟開發商哭去,人家讓分期就分期,讓按揭就按揭。
民國樓市還很落后,除了上海開發商得風氣之先,跟租界里的洋人學會了分期付款和按揭購房,讓購房者“以三四成之墊本即可購置產業”之外,其他所有城市的開發商和出售二手房的業主都要求買家把房款一次付清。魯迅是在北京買的房,他想按揭或者分期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借貸。而借貸有代價,要么得欠人情(借錢時),要么得付高息(貸款時)。
好在民國人腦子靈活,搞出了一種比較神奇的籌款方式,這種方式既能幫人籌夠房款,又不需要支付利息和人情。比方說,魯迅和他的朋友許壽裳、齊宗頤等人都需要買房,手里的錢都不夠,他們可以這樣做:第一年,許壽裳、齊宗頤各出250塊大洋給魯迅,這樣魯迅不用貸款也能買得起四合院;第二年,魯迅、許壽裳各出250塊大洋給齊宗頤,于是齊宗頤也買上了房;第三年,魯迅、齊宗頤各出250塊大洋給許壽裳,幫許壽裳買上房子。三年過后,大伙都有了自己的房子,都沒向銀行付一分利息,而且誰都不欠誰的人情,劃算之極。當然,這里面有個先后次序,誰都想做那個最早買房的人,為了避免爭搶,他們可以抓鬮,可以擲骰子,可以打兩圈麻將,假如魯迅在抓鬮、骰子或者麻將桌上勝了其他二人,那兩位就讓魯迅先買房;假如許壽裳手氣最好,那么魯迅和齊宗頤就先拿250塊大洋給許壽裳,讓他先買房。
民國人管上述籌款方式叫做“錢會”,又叫“合會”(湖廣地區)或者“賩會”(云南一帶)。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實都是一種在民間自發成立的金融互助組。該互助組有很大優勢:人人得利,不用付息。也有很大弊端:只能在彼此熟悉、人人誠信的傳統小圈子里進行。魯迅身在北京,那是個彼此陌生、缺乏誠信的大圈子,不可能這樣籌款。我們這個現代社會更是一個彼此陌生、缺乏誠信的大圈子,所以現在的購房者更不可能這樣籌款,比較現實的渠道,還是老老實實貸款,老老實實做房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