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也是中醫行醫的專用名詞,典出《后漢書》及《神仙傳》,與道醫壺公有關。
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鉆入了葫蘆之中。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
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鉆入葫蘆中。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后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余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行醫的標志。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這一典故流傳甚廣,至今人們日常語言中還有“你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樣的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