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官(音)如今住在湖南省婁底市的郊區,他曾經是一位農民,后來為了給一座體育館騰地,他的土地被當地政府征用了。現在,他以搬磚以及租房為生,希望從中國的房地產建設熱潮中分得一杯羹。他的命運是中國發展模式中希望與不公的典型寫照。
是誰改變了像李立官這樣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命運?答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這家銀行將資本引入全球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體的關鍵領域及其關鍵項目中去,在任何發展型國家中,這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亨利·桑德森(Henry Sanderson)與邁克爾·福賽斯(Michael Forsythe)評論道:“理解了國家開發銀行,也就理解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核心。”二人在合著的新書《中國的超級銀行》(China’s Superbank)中詳述了這家銀行是如何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官僚機構轉變為世界級經濟玩家。

自創立之初,國家開發銀行就一直在資助政府項目,比如像三峽大壩、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奧運會以及上海世博會等等。另外,國家開發銀行還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倡議,并提供資金支持,從2008年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到最近太陽能以及風能發電站的快速發展,都能發現國家開發銀行的影子。
國家開發銀行最宏大的一個決策是,為中國的城市化制定了一個商業規劃。該銀行為無法舉債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融資平臺:將土地作為抵押從而獲得該行的貸款。隨著國家開發銀行對當地商業以及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投資,土地價值將會提升,地方政府因此能夠再次以土地為抵押獲得更多貸款。只要中國的房地產建設熱潮一直持續下去,這個永動機就會一直工作著,湖南婁底的體育館便是一個例子。
此外,當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去海外發展時,國家開發銀行就準備好了為這些企業提供資助。它向國有企業提供了收購外國競爭對手的數十億美元的信貸,將資源交換型貸款業務擴展到了像委內瑞拉、厄瓜多爾這樣的國家,并且資助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大壩和高速公路)。在埃塞俄比亞,國家開發銀行的項目包括絢麗的非洲聯盟總部、糖廠以及備受爭議的Gibe III大壩的建設。國家開發銀行甚至資助了舊金山新增2萬個住房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并設立了中非發展基金,向非洲的工業發展注資。
如今,國家開發銀行是全球最大的開發銀行,令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全球性的融資機構黯然失色,其野心勃勃的私募股權與證券已經開始占領全球的商業地盤。20世紀90年代,西方政府督促中國開放其銀行業。如今,他們更希望中國的國有銀行能夠投資幫助他們苦苦掙扎的金融機構。
盡管國家開發銀行以超出人們預期的態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開發模式的副作用也變得日趨明顯。土地買賣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但這卻是建立在對貧苦農民進行土地征收的基礎之上。比如,婁底市將從李立官手中征收的土地以16倍于其補償賠率的價格賣了出去,而這在整個中國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中國三分之二的民眾抗議都是由于土地糾紛引起的,而城市化進程將會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內,迫使超過6000萬的農民背井離鄉。
桑德森與福賽斯總結道:“如果中國共產黨是上帝,國家開發銀行就是其先知。”很多急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卻囊中羞澀的政府,在聽到國家開發銀行的福音時,都歡欣鼓舞。這家超級銀行儼然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出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