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泡沫讓融資變得既簡單又便捷,任何一個跟著金錢走的人都會變成企業家。即便在企業內部,理想去處也是互聯網部門。首席執行官們都不斷把錢投向新科技。幾乎毫無先見之明的我離開了互聯網行業,進入傳統的報紙新聞業。這讓我得以從一個絕佳角度,看著我的朋友們和一些前同事變成企業家。
他們賺錢與否歸結于對時機的把握:在2000年3月之前賣掉企業的人,后來都富得流油。沒出手的人,都回到了企業界或咨詢行業。用學術界的話來說,互聯網泡沫在沒有破滅之前減少或消除了金融摩擦。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希望創業的人無需花費數月向朋友和家人借錢,或填寫一個又一個的小企業計劃,到頭來全都被銀行電腦系統拒絕。

2007年破滅的信貸泡沫則不那么極端。這場泡沫集中在債務領域,而非股票,但效果大體一樣:它讓籌資變得更容易。在這兩場泡沫中,投資者都關閉了風險雷達,浪費了無數資金。信貸泡沫期間減少金融摩擦,意味著更高效的投資配置,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這基于從未來預支價值,所以實際上,發財的人們攫取的是未來儲蓄的價值。
有趣的是,巴塞羅那國際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創建并推廣了一種政府干預模式,旨在將泡沫期延長,以避免泡沫破裂的痛苦。他們開出的政策處方表明,通過主權債務融資的政府補貼可以為納稅人創造利潤,同時保持經濟繼續發展。在政府債務自身遭遇危機之前,這些政策會一直奏效,就像在歐元區較弱國家發生的那樣。
市場反映出了延長泡沫計劃的成功,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們已不愿再延長泡沫,而私營部門也不愿這樣做。對沖基金大幅削減了借款規模,從而減少了提供給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規模。投行的自營交易柜臺(內部對沖基金)已被關閉。旨在控制本世紀前十年過度行為的新規,正促使銀行遠離風險更高的貸款業務,這再次加大了實體經濟中的融資難度。
希臘的違約和美國的緊縮計劃都表明,政府缺乏繼續提供補貼的意愿。這意味著,泡沫將最終癟下去。同時,金融摩擦的再次出現將把資金從世界上最沒有信譽的地區抽走。這些代價都被轉嫁到了它們的借款者身上。
為了確保政府能夠以低廉的成本借款,相關方面正在做出努力。它們可能不會把錢花在刺激計劃方面,但它們花在利息方面的支出越少,它們不得不降息的幅度就越小。對政府而言,所有這些舉措都確保了金融摩擦維持在低水平。不幸的是,對于想要成為企業家的人(以及我們其他人)而言,現在做什么都不可能推動私營部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