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沒有打算申請專利,一流的技術是不用申請專利的。”讓張連斌如此具有信心的是他和研發團隊手中名為“納米打印”的新產品。納米打印不是新概念,但張連斌的這項技術卻使得納米墨水適用于幾乎所有的材料上:紙張、玻璃、陶瓷、布料、皮革……并且能夠大規模量產。在張連斌的構想中,伴隨著墨水種類的完善,這項技術將輕而易舉地走進千家萬戶。
在創新中國(DEMO CHINA)2013總決賽終極PK賽現場,張連斌代表的鼎科納米技術研究所摘得“Demo God”獎。這時距張連斌賣掉上一家公司再次創業已經有16年的時間。
100年不褪色
1997年,由于看好國內的打印市場,張連斌組建了一支研發團隊。這支團隊后來逐漸擴充至十幾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占國帶領,主要研究納米顆粒的量產和保存問題。
據張連斌介紹,鼎科的第一批產品將于10月面世,這是一種用于紙張打印的納米顏料墨水,主要針對辦公打印市場,與現在常用的激光打印相比,納米打印一張彩色紙品的成本僅為前者的黑白打印的1/4。
在現有的打印市場,常用的打印技術主要有噴墨打印和激光打印兩類。噴墨打印因其成本低廉、易于使用,一直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市場,但也存在著不耐光、不耐水,打印成品不宜保存等問題;而激光打印的速度則相對優于噴墨打印,且成像效果較好,常用于商務用途,不過由于激光打印使用的是碳粉,打印時會產生大量的PM2.5,很容易造成空氣污染。
鼎科推出的納米顏料墨水將很好地克服兩者的不足之處,且成本更為低廉。據張連斌介紹,納米墨水的背后是鼎科的核心技術——納米顆粒。這是一種由人工制造、大小不超過100納米(一納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的微型顆粒。若想充分利用納米顆粒,不僅要做到每一個顆粒都均勻,還要體現出設計好的特定納米性能,比如抗紫外線、抗污染、水溶、干后水不溶等。
基于納米微粒技術的納米墨水有著耐光、耐水,打印成品保存時間長且不產生污染的優勢,并且能夠較大幅度地減少成本。目前,激光打印機的一個硒鼓大約能打印1500頁A4紙,每分鐘35頁;而一盒納米墨水可以打印8000頁,每分鐘60頁,不僅降低成本,還能提高打印速度。
在應用范圍方面,納米墨水不僅能適用于紙張,還能根據不同的墨水類型打印在不同材料上。目前鼎科接到的訂單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家具領域,對生產商來說,有了納米墨水,家具生產中需要烤漆等工藝才能達到的裝飾效果只需用打印即可完成。
鼎科所生產的納米顆粒“每一個都是可以帶顏色的”,張連斌介紹,他的納米墨水就是提取礦物中的無機顏料,制成12種顏色的納米顆粒,并進行修飾處理,使其具備打印性能。鼎科是世界上第一家把12種基本顏色的納米顆粒做出來的企業,通過這12種顏色可以組成全色譜,組合成自然界中任何一種顏色,完全可以替代現有油墨、油漆、布匹印染材料等,“而且100年都不會褪色”。
因此,相應的改變也可能發生在服裝行業。帶有美麗花紋和色彩的布匹不再需要工藝復雜的染色程序,只需在電腦上完成設計,連接打印機后即可在坯布上直接印染出理想的圖案,而且經得起長時間的穿著使用,不會發黃泛舊。
研發就是賭博
1997年,還在學校讀精細化工專業的張連斌決定賣掉自己手上的公司,成立一家名為世峰的實驗室,專門研發噴墨打印墨水。
此前他曾創辦過電腦公司,也曾因創業經歷成為“全國百強創業大學生”。在當時,國內并沒有公司擁有噴墨打印所用墨盒的核心技術,張連斌看到了打印墨水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
實驗室成立伊始,便確立了兩個課題方向:一是開發燃料墨水,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二是開發耐光、耐水的顏料墨水,拓展噴墨打印的應用領域。
據張連斌介紹,納米墨水研發的困難主要在納米材料的批量化生產和穩定性兩個方面,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少量的納米材料在實驗室做出問題不大,但還沒人能夠大量生產,且要保證生產出來的納米材料不沉淀、不成漿、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長大。
這些難題讓張連斌的團隊走上了一條頗為艱難的路。“研發就是賭博,甚至比賭博還要慘,你看著所有的資金都像廢紙一樣燒掉,真是跳樓的心都有。”
但在今日回頭看過往的創業歷程,張連斌認為自己的經歷還算順暢,“只要我做,就是掙錢的”,而納米墨水研發成功的原因,他也簡單地歸結為“靈感的火花”。張連斌甚至不太愿意講述過往的艱難時刻,認為這會泄漏團隊研發的機密,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現在還不是回憶的時候,生意才剛剛開始。
在鼎科的生產工廠,成批的機器人工人正在陸續就位,冷靜而有序地醞釀著一場打印行業的改變。張連斌正忙著約見不同的投資人。按照計劃,正式投入生產的鼎科需要一筆投資來建造一個年產量在10萬噸左右的工廠,年產值將達到近兩百億元。接下來,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墨水相繼上市,“那將會是整個印刷行業的一場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