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海歸留美博士、浙江某三甲醫院外科醫生尉建鋒創辦了發力于移動醫療領域的杭州卓健。患者、醫院只要使用其應用,便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實現智能導診、預約掛號、化驗取單等原來需要跑去醫院才能做到的事情。
尉建鋒認為,卓健與同樣主攻移動醫療的“春雨掌上醫生”的區別點是,后者垂直于行業,將其移動互聯網化;而卓健垂直于每家醫院,實現醫院的移動互聯網化。他希望為此可以架設出一座患者與醫院之間的橋梁,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把醫院的圍墻推倒”,簡化繁復的就醫流程、緩解就醫緊張的問題。
面向全體醫護人員的“朋友圈”
卓健的業務模式是針對不同地區的三甲醫院開發APP,將醫院的全流程業務搬到手機上來,通過智能導診,患者可以明確自己需要在哪個科室掛號,并能知道醫生的姓名、排班日期;掛號后還可以了解到自己排在多少號,以此決定什么時候出門去醫院。而患者就診后的服務,也成為其應用的內容。用戶可以通過它了解醫院所反饋的結果,是否需要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或治療。除此之外,它還給患有疑難病癥的用戶提供集疾病庫、藥物庫、急救庫為一體的信息查詢,并能與醫院產生互動。
卓健除了開發具有上述服務、針對患者的大眾版外,同時還開發了醫生版。醫生使用其應用既可以協助患者掛號,進行住院登記管理,也可以查詢所指定的患者檢查檢驗結果等與此相關的多項功能。
尉建鋒說,假如一家醫院有3000名醫護人員,他們之間一定會產生交互,一個醫護人員需要向100名同事群發消息時,他可以借助QQ﹑微信這樣的工具。但當消息需要與3000人發生交互的時候,就很難做到。“首要的問題是,一個醫生不大可能用一個通訊工具加3000名同事為自己的好友,更不能保證這個醫院里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會加其他3000人為好友。”
而卓健針對醫生的應用產品,相當于微信朋友圈的概念。只要裝了這個軟件,就能看到其他同事發的與業務相關的消息,一個護士可以把一個患者與病情的文件直接傳到主管醫生那里,并調出患者的相關數據,“相當于我們在梳理醫院內部的一些工作流程”。
尉建鋒始終覺得,要用移動醫療的概念實現、架構出一座基于患者與醫院之間的橋梁,在醫療行業信息化建設力度目前尚且微弱的情境里,首先要做的是把橋墩一個一個建好,再在橋面上“跑一個一個的應用”。他以此解釋,卓健為什么首先做的事是垂直服務于單個的醫院,而不是去改變整個行業。
不過,卓健未來的發展愿景并非止步于此。尉建鋒說,實現醫院的移動互聯網化是第一步,其后他希望能將醫院之間的信息對接在一起共享,形成一個個對應于某區域的應用乃至建構出一個全國性的移動醫療應用平臺。
與醫院系統的“博弈”
觸發尉建鋒創辦卓健源于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2004年他在美國,一次在浴缸里泡澡突然暈了過去,醒來的時候已經到了急診室。“主要表現是拉肚子和頭暈,自己沒太重視就回家了。到家后,我的家庭醫生就給我打來電話,在這么短暫的時間之內完成了一系列的流程化處理。”魏健鋒在浴缸里暈過去是因為消化道出血,但作為醫生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我還會犯這樣的錯誤,那么一個普通百姓更會犯這樣的錯誤。可見,醫療健康管理是多少的重要!”
不過,六七年過去了,他發現國內醫療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及健康管理仍無多大的改觀。創立公司的初衷是希望民眾能及時、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與此同時,“能簡化繁復的就醫流程、緩解就醫緊張的問題”。
醫院內部各個業務系統能否實現有效的交互,對于其信息化建設與數據共享至關重要,尉建鋒承認,做移動醫療系統的挑戰很大。
卓健現在的做法是,平臺與醫院的系統除了實現重要的接口對接交互外,在醫院之外,自己還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包括與患者癥狀、藥物相關的數據庫。“病人只要愿意診斷,我們就會推薦一些跟疾病相關的信息,這樣的話對醫院的依耐性就不是特別強。”
這個平臺80%的功能盡量避免與依靠醫院的系統產生交互,他覺得患者在診斷這一個步驟里,往往需要一個連續性的監控,這不一定通過醫院的單點接觸就可以實現。
但這個數據庫從癥狀到疾病,再到醫院、科室、醫生都能互相關聯,尉建鋒說:“這是我們比較有專業色彩的競爭優勢。大部分的IT公司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此外,他說他們產品的可復制性也比較強,談好一家醫院,“兩個星期內就可以上線產品,基本上有80%的功能在大部分的醫院都可以通用。”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是每家醫院的業務系統其端口都不一樣,如何快速地將其系統對接起來呢?尉建鋒稱他們參考了國際標準,制訂了不同接口的標準化模塊,醫院只要選其中的一種對接方式,就可以馬上對接進而使用。
平臺建設與后續的維護是卓健兩個主要的收入源。去年它已經與七八家醫院展開了合作,尉建鋒預估今年公司的營收為“幾百萬元的規模,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與此同時,尉建鋒覺得,由于提供了患者與醫生點對點的溝通與服務,醫院為此也可以向患者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但這種業務模式意味著醫院方能隨時、隨地找到能提供服務的醫生。“這當然也涉及醫院內部管理的變化與調整,我們也希望以后能夠把這種醫患之間的關系處理得更好,使之彼此的聯系更緊密、溝通更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