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于2009年的醫惠科技,從事的是醫療信息化系統的開發。“物聯網AP”(一種將RFID與WiFi技術結合的智能信息接收和發送產品)與“醫療信息集成整合平臺系統”是醫惠所構建的兩個平臺系統,前者把原來單獨控制的WiFi、物聯網整合在一個系統里,使得醫院可以利用RFID相關技術與傳統網絡結合,更好地進行醫院內部管理、為患者提供服務,這套系統的支出成本與一所醫院全局布WiFi的價格相差無幾。
而醫惠所開發的第二個平臺要解決的問題是,大型的三甲醫院往往有多個業務系統,但系統與系統之間不能很好地交互,維護起來也相當麻煩。國內醫療信息化建設目前缺乏統一的標準,每個系統的接口不同,其數據庫、數據結構也不一樣。醫惠以臨床數據中心為核心構建了一個平臺,所有的系統統一與平臺的接口對接一次,便可實現交互。這減少了以往系統與系統之間發生交互的復雜與煩瑣,醫院方也可以獲取更準確的數據。
醫惠聯合創始人彭軍對將他們所做的事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像iOS與Android,在它們的平臺上用戶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應用,也可以開發出許多App;而醫惠希望自己建構的系統在醫療信息建設領域,可以向合作伙伴提供一個能夠展開各種醫務工作的平臺。
構建系統前,先解決兩個棘手問題
傳統的醫療信息化系統趨向于如財務、人力資源、設備、物資管理等這樣的業務模塊,而醫惠的關注點是利用平臺系統,切入鮮為人關注的患者安全、醫療質量、效率等領域。“這是我們在做產品的定位與方向上,與同行區別最大的地方。”彭軍說。
為此,他們選擇了RFID技術,轉向物聯網的概念,并將RFID與WiFi無線網絡技術結合。
RFID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技術,在醫療上可以應用的場景很多,人員定位、病人呼叫、門診管理、醫院移動資產與血液標本的管理以及醫療廢棄物的追蹤等。但要實現這些應用的一個前提是,必須得在醫療機構架設一個能接受這些信息的、“可感知”的網絡,“但整個醫院全局既布物聯網,又布WiFi會非常復雜。”
醫惠與美國一家專注于無線網絡的上市公司展開了合作,用6個月時間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物聯網AP 產品WNDAP380R。
通過物聯網產品解決方案, 將醫院的有線網絡、無線網絡與RFID網絡融合,這樣在醫院里既可以做到患者財產的防盜,在醫治過程中患者也可以進行各種呼叫,包括醫院方從人員到財產的各種管理與追蹤。
醫療物聯網平臺是醫惠在當下的主要營收板塊。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每一家醫院的業務信息化后,會有非常多的信息系統,系統數量在大型三甲醫院甚至有五六十之多。所有業務系統的開發都出自不同的公司,每一個公司從編程的語言到數據庫、數據結構等都不一樣。
這給醫院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很多業務系統需要交互,比如患者的信息、醫囑、檢驗檢查、護理等,但需要交互的這些系統相互做接口的成本非常之大。彭軍說,假如有50個業務系統,做一次交互就需要與上千個接口發生關聯,更糟糕的事是,“一旦某個接口出現了故障,所有的業務都會停掉,要重新做一次。”
基于這個讓醫療機構倍感困惑的問題,醫惠與IBM、微軟展開了合作,基于二者底層的引擎技術進行了開發,推出了一個以醫院臨床數據中心為核心的“醫療信息集成整合平臺系統”。它可以提供統一的接口。
對于這項要解決的問題彭軍也打了一個比方:“就像在一個區域有許多小水庫,我們要做的事是把這些小水庫相互打通,然后把水統一引到所建的大水庫里來。”
醫院之間的互聯互通需要政府介入
兩年前,醫惠創始團隊就在思考,醫療行業在未來的趨勢肯定會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數據分享與服務。“但為什么在醫療行業,很難看到有很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呢?”彭軍分析,一是基于醫院內部業務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已經出現,大公司并不清楚有這樣的產品;二是基于外部的應用很難推廣,目前絕大部分醫院還不具備條件。信息形成了孤島。
無論是搭建物聯網平臺,還是建構醫療信息集成整合平臺,在彭軍看來,很大程度是這個行業的基礎性工作,都是為了讓醫院的業務流程能夠連貫,醫療的質量、安全、效率得到提升。“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可能有能拿出來供大家消費、共享的信息與數據。”
那些使用了醫惠平臺系統的醫院,“現在可以實現醫護人員在任何地方利用智能手機、iPad智能終端工作了。病人、患者也可以通過App掛號、付費,查詢。”
不過,從長遠發展來看,彭軍認為,醫院之間互聯互通的基礎工作需要政府推動。“患者使用同一個App,換一家醫院能不能在同一個平臺上有效使用?”在他看來,這些基礎工作已不是企業所能完成的事,但他相信未來3~5年內會有所改觀。
醫惠從創建之初20人的團隊,發展到現在已接近500人。2012年,它創造了1.2億元的營收,并產生了2600萬元的利潤。他們已完成了A輪融資,彭軍在期待新一輪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