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健康行業有足夠的吸引力,市場足夠大,大到急缺一些技術性創新的東西。這個行業內的技術、模式、法規、科普意識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盡管該領域冒出來的企業少,但一旦上市表現都不錯,這從它們的股票表現中就能看出。醫療是性命攸關的行業,不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它的特征是研發投入多、周期長。但一旦產品上市,產品賣七年、八年、十年都沒問題。不像互聯網行業,做一個很炫的商業模式就能快速做到很大規模。
現在移動醫療很熱,創業項目琳瑯滿目。我也下載了很多App,比如測試心跳、預測生理期、控制做夢,等等,包括國外的一些App,光測試心跳的就有好幾個,但我基本都只測試一次。目前可穿戴式的醫療設備,很難讓人相信,只能作為娛樂。此時此刻的技術還達不到診療的效果,包括測試心跳、血壓等指數的健康手表。我在創新中國杭州總決賽上的致辭中講過三個關鍵詞。第一個就是強調“技術”,沒有技術,不要在醫療行業混。我給目前移動醫療創業者們的建議是:要跟醫療專家合作,讓醫生參與創業。
前段時間,愛康國賓的張黎剛來蘇州參加bioBAY的一個醫療診斷沙龍。張黎剛本身就是哈佛醫學院出身。他為什么愿意來?因為他做高端體檢,想找新的診斷技術和檢測技術,嫁接到愛康國賓平臺上。愛康國賓有渠道,為了讓渠道發揮更大價值,就需要找有價值的醫療技術。他們跟醫院PK的是怎樣提供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
大家都在談論的養老地產現在很火。但這個生意的最大問題是健康老人去沒問題,但有疾病的老人,誰來收留?養老地產一定要嫁接醫療服務。得配備齊全醫生,起碼常見的慢性病和心血管類疾病能處理,還得有類似120的急救服務,以應對突發狀況。現在大家都在賺最富、最健康那撥人的錢,這就難以復制。養老地產是個美好的藍圖,我覺得兩年內看不到成績。但這并不表示悲觀,如果創業者有類似體檢機構這樣的渠道,可以找醫療技術過來嫁接;而不是說創業者本來是做藥的,非得找地產商合作。
有一件事情最有價值去做,但又不容易賺錢,那就是做健康科普。前兩天,某個群里大家相互轉發十大抗癌食物、十大致癌食物的文章。有科普常識的都知道,人體是一個有機體,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沒有包治百病的食物,吃哪種食物根本沒有標準答案。這就需要進行個性化治療、個性化分析。盡管人們科普意識覺醒,但知識落后。創業者可以同地方政府合作做科普館連鎖,免租金,做出課程后和中小學對接,讓學校幫忙做培訓。
個性化分析、個性化診斷也是不錯的創業方向。中間可能需要可穿戴式設備作為媒介,測試出來的東西需要指導日常生活。比如,測試得知亞健康狀態后,可以通過便攜式設備提醒按時休息。
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業,首先要明確有哪些法律法規需要注意,千萬不要好心干壞事兒。游戲玩100次可能有一次宕機,但從事醫療健康行業,一次失誤就容易出人命。做好技術、法規、風險評估,這里面有太多機會。但競爭也很激烈,跨界沒那么容易,不能著急,必須做好長期創業的打算。
醫療健康領域沒有能快速賺錢的行當。很多新模式出現,盡管挺炫,但缺乏核心技術。這種炫的東西需要整合專業的醫療內容進去,可以自己研發,也可以與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家、醫生合作。醫療技術背景的創業者容易一門鉆進技術,忽略形式和載體,因而需要與其他平臺嫁接,學習做渠道,不要“養在深閨人未知”。做互聯網和做醫療技術的人才整合在一起會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