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曉院士
曹春曉
1934年8月6日生于浙江上虞,材料科學家,鈦合金專家,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不斷開創新型鈦合金和Ti-Al系金屬間化合物,并應用于航空工業,顯著減輕飛機及其發動機的結構重量,為提高飛機航速、增加航程、節省燃料等創造了條件。
C919起飛在即,中國的大飛機之夢漸行漸近。鈦合金作為制造大飛機不可缺少的材料,在我國的航空工業史上無疑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航空材料專家,為了探索性能更加優良、穩定的鈦合金,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春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生在煙雨江南,求學在上海十里洋場,學成后北上京城,在西山腳下的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下稱航材院)里,一干就是數十年,并最終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鈦合金專家。9月初,《中國科學報》記者前往航材院,感受這位79歲學者的多彩人生。
從上虞到上海
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咨詢委員會委員、大型飛機材料研制專家咨詢組組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兼材料工程分會名譽主任、南昌航空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眼前的曹春曉,身著淡藍色襯衣,戴著深度眼鏡,儒雅熱情。
于是,在一杯清茶中,曹春曉的人生軌跡,漸次展開。
1934年8月6日凌晨,浙江上虞曹村,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呱呱墜地,這讓常年在外經商的曹蔭培和妻子金巧云笑開了花。
照顧妻子和孩子滿月后,曹蔭培放心不下上海的旅社和綢布莊生意,準備回上海繼續經商。“你給孩子起個名字吧。”妻子看著身邊的小娃娃對丈夫說。
曹蔭培一邊喝著紹興黃酒,一邊思索,老大叫春旺,這是第二個孩子,該叫什么好呢?“就叫春曉吧!”當時的他一定沒有想到,這個名叫曹春曉的孩子,長大后未能繼承家業,而是成長為一名航空材料領域的科學家。
曹春曉從小長得清秀端正,一雙機靈的大眼睛總是轉個不停,一見人就笑,自小就受人歡迎。左鄰右舍都叫他的小名兒——小旺。
曹蔭培的生意也漸有起色。1937年,曹春曉隨母親、大哥一起來到上海,住在黃陂南路的霞飛路口(今淮海中路)法屬租界的里弄。十里洋場的繁華,讓小春曉感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此后,金巧云又生下了一子一女。曹春曉兄妹4人,在上海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這個家庭的3個男孩都考上大學,成為棟梁之才。曹春曉的大哥畢業于華東紡織學院,弟弟畢業后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參加工作。
“我們三兄弟,陸海空都占了。”曹春曉風趣地說。
曹春曉自幼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遇到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的新東西,他一定想辦法求解。上小學后,他迷上了《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夜以繼日地閱讀,眼睛也因此近視。“我9歲的時候,眼睛就近視了,一開始不愿意戴眼鏡,怕被人嘲笑,結果遇到了好幾次險情,差點沒命。”
最終,曹春曉主動佩戴了眼鏡。他說:“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告誡我一定要及時接受教訓,敗者可調整行為而避免重蹈覆轍,成者可肯定行為而繼續努力。”
投身航空材料領域
1945年9月9日,抗日戰爭勝利。11歲的曹春曉在上海看著身邊喜笑顏開的民眾,鑼鼓聲、歡呼聲驚天動地,激動得不能自已。
他第一次感覺到,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個人的前途關系如此密切。國家強大,個人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就讀于知名的上海南模中學,進一步培養了曹春曉對于科學的興趣。 南模中學的畢業生中,兩院院士多達36人。
南模中學的資深教師趙憲初對曹春曉的影響很大。趙憲初告訴他,數理化是對前人從事生產工作的基本理論的總結,掌握好它,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識,成為行業專家。
1952年,曹春曉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分配在機械制造系,學習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盡管對這個專業有些不太了解,但本著服從組織分配的想法,曹春曉安心在這個專業里刻苦鉆研。
畢業后,學校打算讓他留校任教,而他卻一心一意要到國防科研單位從事科研工作。最終,學校的系主任被他打動,將他分配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航材院前身)。
彼時,朝鮮戰爭中我國空軍力量的匱乏,讓高層意識到航空工業建設的重要性。1956年5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這樣一個新成立的機構,其條件之艱苦不難想象。剛分配來的大學生們,都住在非常簡陋的一間大屋子里,而這原本是一間糧倉。蒼蠅蚊子的“轟炸”,經常讓曹春曉睡不好覺,但他并不介意。
1956年10月,沖破美國阻撓毅然歸國的知名金屬物理學家、航空材料專家顏鳴皋來到航材院,負責籌建鈦合金實驗室。曹春曉被選中,擔任顏鳴皋的助手,自此在鈦合金研究領域“越陷越深”。
鈦材料是上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結構金屬,鈦合金因具有強度高、耐蝕性好、耐熱性高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1964年底,國外留學歸來的學者王金友對曹春曉說:“你現在是專業組長了,要好好考慮一下,如何打開鈦合金在我國航空工業中的應用局面。”
當時,航材院已經研究鈦合金多年,但還沒有一個鈦合金零部件應用到航空發動機上。曹春曉深感責任重大,由此開展了在渦噴6發動機上推廣應用Ti-6A1-4V合金壓氣機葉片和盤的研究。
1966年,在曹春曉等人的努力下,我國誕生了第一臺裝上鈦合金葉片的航空發動機。它掀開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用鈦史的第一頁,實現了零的突破。之后,他與其他科技人員,將TC4鈦合金葉片和壓氣機盤擴大應用到五六種機型之中,取代了原來笨重的鋼葉片和鋼盤,顯著減輕了發動機重量,提高了發動機的推重比。
鮮為人知的是,一度讓國人惋惜不已的國產大飛機的前身——運10飛機的研制,也曾經有曹春曉的身影。
1973年,從運10使用的渦扇8發動機的研制開始,航材院等多家單位聯合組成“鈦合金在長壽命航空發動機上的應用研究”課題組,并與上海重型機械廠等單位緊密協作,共同研制該發動機的59種鈦合金零件。航材院即派出曹春曉、唐龍章等人參與研究。
經過幾年的協同作戰,曹春曉等人研制出10臺渦扇8發動機,并經受了試車實驗。1982年,發動機被裝在波音707上,順利通過試飛考核。
1980年,運10首航成功,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下馬。這一度讓曹春曉遺憾不已。“對于我們這些航空材料人來說,誰不希望能坐上自己設計和制造的大型客運飛機呢?”
首創多個第一
在鈦合金研究領域,曹春曉成就斐然。
1979年,國家決定給空軍裝備某種新型殲擊機。該飛機所用的發動機急需一種耐熱溫度比TC4合金高100℃、拉伸強度比TC4高100MPa的TC11鈦合金。
考慮到當時我國的冶金工藝在制造水平上的缺陷,產品無法達到優良的綜合性能,國家打算從國外購買。
曹春曉得知后,心中非常難過:“難道我們只能求助外人,而不能自己研制嗎?”一種為民族爭氣、為國爭光的心潮在他胸中涌動。
經過反復研究,曹春曉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高低溫交替的新型鍛造工藝,即高低溫交替熱變形技術,它能顯著改善大鍛件內部組織性能的均勻性和穩定性。
由于工藝的創新和產品的及時研制成功,原定用來進口材料的500萬美元外匯節省了下來,曹春曉也憑這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工藝,獲得了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TC11目前已成為我國軍用工業中用量最大的一種鈦合金,而高低溫交替熱變形技術則已廣泛應用于各種鈦合金的生產。
不少飛行事故不是由于材料強度過低,而是由于斷裂韌性太低或裂紋擴展速率太高所致。美國、俄羅斯等國都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試圖通過合金化途徑研制出兼具高強度、高剛性、高韌性、低裂紋擴展速率、低密度的鈦合金,但結果均不盡如人意。
那么,能否獨辟蹊徑,通過新的工藝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目的呢?
在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曹春曉提出了在殲7型機減速傘艙梁上應用一種嶄新的熱處理工藝(BRCT工藝)的建議。與傳統熱處理工藝相比,BRCT 熱處理工藝在保持原有強度、剛性的情況下,提高斷裂韌性50%以上,疲勞裂紋擴展速率可降低一個數量級,提高使用溫度20℃左右。這使TC11鈦合金如虎添翼。
為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的推重比,迫切需要研制和應用一種能耐更高溫度的新型鈦合金。從1986年開始,曹春曉作為“550℃高溫鈦合金(Ti-55合金)的應用研究”這一國防科工委“八五”重點預研項目的負責人,率領跨部門的大型聯合課題組,突破了八大關鍵技術,圓滿地完成了預定任務。
Ti-55合金是我國獨創的含稀土元素釹的550℃高溫鈦合金,該合金在某新型航空發動機壓氣機盤、葉片和鼓筒上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高溫鈦合金的應用達到了新水平。
上世紀80年代,始終關注科技前沿的曹春曉獲悉國外正在研制一種使用溫度可達650℃~700℃的金屬間化合物Ti3Al后,提出立項論證報告,被列入國家“863”高科技項目。
曹春曉率領課題組創造性地采用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熔煉、鍛造和熱處理工藝,突破了“室溫脆性”等技術難關,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國第一批Ti3Al合金航空發動機零件。
國家沒有忽視曹春曉等這一代航空材料人的努力。1989年,他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6年,他榮獲光華一等獎。1997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他獲得航空工業系統最高獎——航空報國金獎。2012年,他獲得中國鈦工業杰出貢獻獎。
文武兼修
對于曹春曉來說,榮譽再多,他仍認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航空材料研究者。他的本職工作,就是在鈦合金領域力爭作出更多的突破。盡管因為年事已高,他現在已經很少再擔任重大科技專項的直接負責人,但他一直沒有離開自己的“戰場”。
“我現在主要是做一些指導性工作,科研項目還是要讓年輕人負責,只有給他們壓力,才能成長得快一些。”曹春曉說。
“既為人師,就不能誤人子弟,誤國大計。”曹春曉感到,自己有責任為培養年輕人多作貢獻。因此,以指導博士生為主要戰場,擔當起傳授知識和傳遞科技接力棒的光榮任務,成為他現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用武之地”。
曹春曉告訴記者:“年輕時每當研究進入關鍵階段,我會通宵加班,個別情況下甚至幾十個小時不睡覺。”1995年初,他因為連續作戰,一直熬夜寫材料,體力透支一度出現心跳短時暫停。
住進醫院,醫生給他的心臟安上了鈦合金外殼的起搏器。他開玩笑說:“我搞了一輩子鈦合金,這下倒好,和鈦合金結下不解之緣了。”
但他并不是一個只懂得工作的人。出身于江南文風鼎盛之地,曹春曉自幼喜愛文學,經常在“詩興大發”的時候,做幾首詩歌,贏得同事的一片贊賞。他曾經送給年輕人一副題為“善生活”的對聯:“巧安排忙里偷閑,愛生活情趣多樣”,足見幼功。
多才多藝的他,從小愛好體育,特別喜歡打乒乓球。在學生時代,他就以削球出名,年輕時還在航材院得過單打冠軍。年歲稍長,他還獲得了老年組冠軍。有人評價說:“曹春曉院士打球,風格猶如其人,以守為主,以穩為本,以柔克剛,以韌取勝。”
“唱歌跳舞是精神的營養素,生命的防老劑。”曹春曉說,他常和朋友一起去唱卡拉OK,讓腦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每逢院里有活動,他總會在臺上一展風采。
下圍棋也是曹春曉的一大愛好。他的親侄子曹大元是知名的圍棋國手,和馬曉春等名將不相上下。每次曹大元前來看望,他總要拉上侄子一起下上兩盤。當然,為了照顧他的面子,圍棋國手也要適當“放水”。
“現在年紀大了,視力不太好,不怎么打乒乓球了。”曹春曉說,如今,他更愿意在陽臺養花種草,蘭花是他的最愛。
回顧自己的人生,曹春曉覺得,他是沿著少時“科技強國”的理想,一步步走來,如今也算心愿得償。但他心中,還有一個夢想未曾完成:“在航空工業工作數十年,什么時候,我能夠坐上我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呢?”他希望,自己能夠活得久一點,能夠成為C919的第一批乘客。(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