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臺風或颶風,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臺風。
臺風眼小知識
臺風眼通常在臺風中心平均直徑約為40公里的圓面積內。由于臺風眼外圍的空氣旋轉得太厲害,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氣不易進入到臺風的中心區內,因此臺風眼區就像由云墻包圍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氣幾乎是不旋轉的,風很微弱。
臺風的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臺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并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后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復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日本、老撾、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以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
臺風的生命周期
孕育階段
太陽經過一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很強盛的積雨云,這些積雨云里的熱空氣上升,周圍較冷空氣源源不絕的補充進來,再次遇熱上升,如此循環。經過不斷擴大的云團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旋轉起來(在南半球是順時針),形成熱帶氣旋。
發展階段
此時,熱帶低壓里空氣旋轉更厲害,中心最大風力升高,中心氣壓進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風力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會提升到更高的一個級別,有時能提升到強臺風甚至超強臺風。
成熟階段
臺風經過漫長的發展之路,變得強大,具有了造成災害的能力,如果這時登陸,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消亡階段
臺風消亡路徑有兩個,第一個是:臺風登陸陸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共同影響,臺風會迅速減弱消亡。第二個是:臺風在東海北部轉向,登陸韓國或穿過朝鮮海峽之后,在日本海變性為溫帶氣旋,變性為溫帶氣旋后,消亡較慢。
臺風泰培
臺風泰培是5級超級臺風,也是目前地球有確切記錄以來影響范圍最大,強度最大,中心海面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生成于北太平洋西部。
形成日期:1979年10月3日
消散日期:1979年10月22日
最高風速:260 km/h(10分鐘平均風速)
306 km/h(1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870 hPa
死亡人數:110人
影響地區:日本
颶風卡特里娜
2005年8月出現的一個5級颶風,在美國新奧爾良造成了嚴重破壞。2005年8月25日,颶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陸,8月29日破曉時分,再次以每小時233公里的風速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新奧爾良外海岸登陸。登陸超過12小時后,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整個受災范圍幾乎與英國國土面積相當,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形成日期:2005年8月23日
消散日期:2005年8月31日
最高風速:280km/h(1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902hPa
財產損失:$812億(大西洋颶風有史以來損失最重)
死亡人數:≥1,833人
影響地區:佛羅里達、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