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是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產生電能的發電廠。目前商業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是利用核裂變反應而發電。核電站一般分為兩部分: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回路系統)和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屬:鈾、钚。
核電站的選址原則
1 經濟
核電站必須建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相對偏遠地區,50千米以內不能有大中型城市。
2 安全
廠址深部必須沒有斷裂帶通過,而且要求核電站數千米范圍內沒有活動斷裂,廠址100千米海域、50千米內陸,歷史上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廠址區600年來也沒有發生6級地震的構造背景。
3 環境
核電站選址必須考慮到公眾和環境免受放射性事故釋放所引起的過量輻射影響,同時要考慮到突發的自然事件或人為事件對核電廠的影響。
4 技術
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要產生巨大熱量,所以核電站的選址必須靠近水源,最好是靠海,這也是大型核電站都建在海邊的一個重要原因,且靠海還可以解決大件設備運輸問題。
冷卻塔小知識
在眾多核電站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冷卻塔。冷卻塔是集空氣動力學、熱力學、流體學、化學、生物化學、材料學、靜、動態結構力學,加工技術等多種學科為一體的綜合產物。水質為多變量的函數,冷卻塔更是多因素,多變量與多效應綜合的過程。
世界主要國家核電站一覽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
事故簡介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只有140千米,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曾經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1986年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輻射量相當于5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污染。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相關數字
10倍
綠色和平組織稱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
800年
專家稱消除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后遺癥需800年;
9.3萬人
27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
27萬人
27萬人因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癥;
34萬人
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前蘇聯疏散了11萬多人,隨后數年,又從污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后共疏散34萬余人;
50萬人
參與搶救切爾諾貝利的英雄們有50萬;
20億人
建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成果上的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信息
啟用時間:1977年
關閉時間:1986年
經度:北緯51度23分14秒
緯度:東經30度6分41秒
反應堆數量:4個
反應堆類型:RBMK-1000
產能:1千兆瓦特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信息
切爾諾貝利(Chernobyl)意為“切爾諾伯格(Chernobog,斯拉夫神話中代表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