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白和杜甫作為唐朝最為出名的兩位詩人,對于后代詩歌創作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這兩位詩人詩歌的研究向來是詩歌文學探討的重點,主要包括詩人的志向、生平、藝術思想等,而對于兩位詩人詩歌中的人物典故應用對比卻涉及較少。本文通過對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情況進行對比,以期更深刻地掌握唐代詩歌文化。
關鍵詞:李白;杜甫;人物典故;對比分析
詩歌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的發展。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對于唐代詩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位詩人詩歌中所滲透的思想也對后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今,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仍舊廣泛被人們學習和傳唱,對我國現代詩歌文化發展影響較大。人物典故的運用能夠豐富詩歌內涵,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是在詩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表達手法,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也不例外。
一、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相同點
在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經常引用的人物典故有諸葛亮、屈原、司馬相如、孔子、陶淵明、嚴光等,這些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在李白的《南都行》中,“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詩人以諸葛亮自比;在杜甫的《昔游》中,“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詩人表現出了對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的羨慕。無論是李白還是杜甫,在其青年時期都希望能夠得到朝廷重視,以自己的滿腹才華報效國家。但天不遂人愿,李白與杜甫的經歷也表現得極為相似。屈原,司馬相如,這些詩人都是功績卓越的文學家,但其坎坷經歷與李白、杜甫的坎坷經歷又不謀而合,李杜二人對于這些文人的遭遇唏噓不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有著生不逢時的遭遇。在李白和杜甫青年時期的詩歌中,也大多引用孔子的經歷來表明自己的坎坷遭遇。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后,兩位詩人仍舊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無法為國家出力,這時兩人的思想開始傾向于“隱”,像陶淵明、嚴光一樣過著田園日子、快活時光。通過不同時期詩歌引用人物典故的對比可知,兩位詩人一生都不得志,希望寄托于山水,隱于山林,卻也無法實現愿望。
二、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不同點
1.俠客
研究李白詩歌的學者都知道,李白在青年時期做過一段時間的俠客。在此階段,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蜀道難》,將高聳巍峨的蜀山描述得淋漓盡致。作為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欣賞荊軻、魯仲連等人物,因此,在自己的詩歌中如《俠客行》《古風五十九首》等,都流露出了李白希望自己成為俠客的思想。
在杜甫的詩歌中,對于俠客的描述是非常少的。杜甫出生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其幼年時期生活富裕。作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大多數詩作都與憂國憂民有關,如“三吏”“三別”等不朽著作。杜甫的詩歌更加務實,與現實接近,而李白的詩歌則更多地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及對抱負實現的渴望。
2.神仙
在李白的詩歌中,除了大量引用俠客,同時還引用了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王母、黃帝等。如在《對酒行》中,“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赤松子和安期生都是傳說中的神仙,面對坎坷的仕途,李白無處發泄自己的痛苦,只能用酒來麻痹自己,希望能夠一睹這些神仙的真顏,寧愿舍棄紅塵,化成神仙。但現實是殘酷的,李白的詩歌充分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了對權貴的蔑視,及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但其始終無法擺脫世俗的陰影,初進長安時躊躇滿志,最終被玄宗賜金還鄉,最后顛沛流離,重病而逝。
在杜甫的詩歌中,幾乎從未出現類似于神仙的人物典故,現實主義詩人更多的是考慮國計民生大事。面對盛唐繁華的衰敗,戰亂流離的苦楚,杜甫更多的是用詩歌向世人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以從中獲取安慰。杜甫晚年生活凄涼,但始終以憂國憂民為己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國家動蕩、百姓貧苦的局面,但直到最后,唐朝逐漸沒落,世人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3.名人志士
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引用陶淵明、謝靈運等著名詩人,其中,李白更傾向于引用謝靈運、王徽之的典故。這些詩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風流倜儻,與李白自身的浪漫主義思想不謀而合,如《勞勞亭歌》中,“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而杜甫則傾向于引用阮籍、嵇康的人物典故,在這些詩人的詩歌中,主要是表達自身仕途坎坷、際遇不佳的情況,抒發了詩人陷入困境時的痛苦。杜甫在《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中提到:“茫然阮籍途,更灑楊朱泣。”在年老困窮之際,想起阮籍逢絕路而哭泣的情境,心中不免更加戚戚。嵇康在面臨困境時,選擇了疏懶的作風,并力求避世,這種生活態度與杜甫貧困流離的心境非常符合。李白在詩中主要表現自己瀟灑的一面,對于仕途失意則較少表現,而杜甫對于人物典故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表達自身的失意,兩者的差別較大。
三、李白與杜甫詩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評析
引用人物典故進行詩歌創作,能夠使人們更清楚地感受到詩人的理想抱負,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中,對于人物典故的引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也有一定的不同性,但兩位詩人的思想情感都給后世詩歌發展帶來了巨大、深厚的影響,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于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學習,應當客觀遵守詩人的情懷,并根據人物典故的引用來判斷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更深刻地掌握詩人詩歌中的文化內涵。
對于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學習,不僅要把握詩人的生平及理想抱負,同時還要掌握詩歌中的人物典故引用,認真分析人物典故,就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刻研究,能夠更準確地判斷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詩歌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炳宇.從李白的干謁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J].社科縱橫,2007(12).
[2]陳昌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讀[J].杜甫研究學刊,2012(3).
[3]霍志軍.恥干謁和事干謁——試論杜甫人格的復雜性[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4]嚴正道.李白的游俠經歷和游俠精神[J].唐山學院學報,2004(4).
(作者單位:衡水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