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全國科普日大幕開啟。
此后7天,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等將開展七大系統(tǒng)活動,一盤盤“珍饈佳肴”將不斷呈上前臺。
彈指驚雷,白駒過隙。200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一年后,主題為“科學技術普及,你我共參與”的首屆科普日應運而生。驀然回首,不經(jīng)意間,科普日已邁入第十個年頭。
十年的風雨兼程,十年的披荊斬棘,十年的篳路藍縷,如今,科普日已成為中國科協(xié)的品牌活動、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科學傳播的拳頭產品,影響范圍日益擴大,在科技界、高校、社區(qū)、農村都有著廣泛的知名度。
回望科普日十年,中國的科普活動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績斐然。在中央政府、科技協(xié)會、教育機構的群策群力下,科普活動從線上到線下,從城市到農村,從高校到社區(qū),呈現(xiàn)如火如荼的勢頭。昔日的星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勢。
2004年,網(wǎng)絡大潮剛起,科普工作者就已提前布局。科協(xié)登高一呼,“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會網(wǎng)絡科普聯(lián)盟”成立。
2006年,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
2011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
2012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啟動。同年,清華等高校將培養(yǎng)科普人才納入研究生招生簡章。
科普不但需要國家規(guī)劃,也需要科學家的參與。近年來,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一流科學家也奮戰(zhàn)在科普前沿。
2013年6月,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fā)軔親臨中國科技館,向200多名小學生講解載人航天飛船的歷史。臺上,院士妙語連珠;臺下,觀眾掌聲雷動。
讓科普走近學生,讓大師走下“高臺”,戚發(fā)軔的行為絕非孤例。此前,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親赴貴州,為民眾解讀“登月的奧秘”。
再往前推,還有跑遍湖南14個市州、作科普報告200多場、聽眾達20多萬人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
尤為可喜的是,近年來,院士們不再單槍匹馬地做科普,而是開始利用集體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
2013年8月,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出爐。這樣一本針對青少年的啟蒙讀物,居然云集了110多位院士親自操刀,其中中國科協(xié)主席韓啟德更是出任總編。
這樣的豪華陣容,目的只有一個——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對科研的向往、對科學家的熱愛。
科普日十年,回頭望,科普人用勤勞和心血,換來今日科普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大昌盛。但同時,當前科普工作依然存在諸多不足,科普工作仍難言勝利。
公眾科學素養(yǎng)仍不高,“偽大師”層出不窮。2013年7月,馬云拜訪“氣功大師”王林,卻在不經(jīng)意間,揭開了“大師”的騙子面目。此前,道士李一也曾靠電流治癌的騙術風行一時。這些騙子在被揭露之前,就已憑借“偽科學”行騙多年,其信徒中不乏高官、明星、商界名流。“大師”橫行,折射出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依然不夠。
科普未納入科研評價體系,推廣缺乏“主力軍”。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曾強調,要把科學傳播放在與技術轉移轉化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院士帶頭做科普”已蔚然成風,但對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科普工作似乎離他們很遙遠。“評價科研人員是看學術成果,科普并不在評價體系中。”師昌緒院士曾這樣分析其原因。
科普內容及形式較單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國內的科普書籍多形式單一、內容淺顯,對成年讀者缺乏吸引力。國外的科普著作不但種類多、題材多、層次分明,且多出自一流科學家之手,內容新穎而不失風趣。另外,我國的科普工作常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在場館開放、主題演講、板報展品等方面力度很大,但往往缺乏持久性,且存在地區(qū)局限性。
如何讓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如何讓科研人員發(fā)揮科普的積極性?如何讓公眾從“被科普”到主動“追科普”?如何讓科普從“廟堂之高”滲入“江湖之遠”?這些問題,委實值得深思。
如果不能讓科普與普通人的生活緊密相連,不能讓老百姓自發(fā)感受到科學的重要性、必需性、必然性,不能讓科普形式變得喜聞樂見,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科普就注定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手中沙。
今天的科普,應真正以公眾為中心,有針對性地提供公眾需要的科學知識。
讓公眾“追科普”,關鍵是讓科普工作“以人為本”、“以需為先”、“以用為上”。針對有關科學技術的突發(fā)事件、熱點事件、公眾共同關心的問題,應建立科普即時響應機制,迅速提供或協(xié)助公眾了解、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此外,應不斷把握時代對公眾的新要求,提供與時俱進的科普服務,以公眾需求為引導,提高其科學生活的能力。
讓公眾“追科普”,重點是讓科普形式更生動、更靈活、更多樣。學校教學是科普的重要渠道。政府應當理順機制,讓科研人員能夠在教學大綱編寫、內容改進上發(fā)揮作用。在出版領域,應發(fā)揮專業(yè)科學家的作用,力爭推出更多有質量、有深度、有新意的科普作品。在活動策劃時,應多制作一些科普電視節(jié)目,加強科學知識的網(wǎng)絡傳播,讓新媒體為科普插上翅膀。
讓公眾“追科普”,核心是幫助科研成果順暢地轉化為科普資源。長期以來,科研與科普之間存在“斷層”和“割裂”,科研過程和成果不能為公眾所了解,導致公眾認為科研成果與日常生活無關。因此,要多讓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加快科研成果轉變成“世俗化”、“通俗化”、“實用化”的科普資源,為科普提供充足、新鮮、豐富的給養(yǎng)。
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未來,科普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國家有關領導人曾提出,到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5%。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科普工作者義不容辭,但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攜手與同心。科普,從來不應只是一群人的戰(zhàn)斗。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科技騰飛的兩翼。在強調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科技引領未來的當下,對于廣大科普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責任重大的時代。
“在和煦的春天,播下科學的種子;在絢爛的秋季,收獲創(chuàng)新的碩果。”當以此語,與科普工作者共勉。(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