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貧困生諸多心理問題中,自卑心理不容忽視。其存在較為普遍,影響大、排解難。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高職貧困生的自卑心理的成因,從完善資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校園軟環境、自我調適四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便幫助高職貧困生走出困境,促進高職貧困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自卑心理;成因;應對對策
高職貧困生即是指由于單親、孤兒、父母下崗或者家庭遭遇重大事故等等原因而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或者很難支付學費以及相關費用的高職院校大學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規模越來越大,高職貧困生的數量也逐年增加,他們通常遭受著比其他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一部分經濟貧困生出現“心理貧困”的表現,其中自卑心理尤為突出,嚴重自卑心理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自卑心理成因的基礎上,提出幫助高職貧困生走出自卑心理的對策,使之成為一名身心健康、樂觀進取的大學生。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
本文采用王登峰等人提出的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一種自我情緒體驗的形式,是個體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對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
二、高職貧困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以往研究表明,適度的自卑感可產生成就需要,進而轉為奮發向上的動力;而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發展,是實現理想或某種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礙。
1.高考失利的影響
許多高職大學生是在高考失利之后,就讀了現在的學校,他們感覺到一種強烈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高職教育”即“二流教育”的觀點,讓許多高職大學生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除此之外,高職貧困生想到困難的家境以及為了生計奔波忙碌的父母,很容易產生愧疚感、自責感,心理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2.過重的經濟壓力
經濟貧困是高職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城市生源還是農村生源的貧困生,他們的家庭收入低,經濟負擔重,每個月的生活費比較少。面對同學們的“攀比心理”,許多高職貧困生心理容易不平衡,此時如果不能及時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高職貧困生就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被所有的人看不起,逐漸遠離同學,甚至出現了自閉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3.過大的學業壓力
許多高職貧困學生在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的學習的情況下,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他們不得不勤工助學,這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些高職貧困生因此學習成績不滿意或者嚴重下滑,這又會讓原來不自信的他們更加的自卑,形成惡性循環。
4.個人特長因素
貧困生都是來自于經濟收入低的家庭,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他們從小獲得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方面的專業教育機會少,很大部分貧困生沒有自己的個人專長,面對多才多藝的同學們,他們感覺自己平庸、一無是處,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敢參加集體的活動。久而久之,就遠離了集體,產生一種被孤立的感覺。
5.人際交往壓力
進入大學之后,學生們認識新的朋友,融入新的集體的愿望更加強烈。但是有些貧困生不善于與人交流,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愛和認可。同時,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他們很少參加需要“湊份子”的集體活動,再加上勤工助學的時間限制,與同學交流的機會也比一般同學少,久而久之,人際壓力會不斷增加。
6.就業壓力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大,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怎樣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是高職畢業生亟需面對的問題,而高職貧困生找到好工作的愿望更為迫切,因為他們的上學費用基本上都是靠貸款或者親朋好友的借款才完成的。對于他們來說,一個好工作不僅僅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更是他們償還這些債務的唯一辦法。但是基于目前的就業形勢,找到一個待遇豐厚、符合自己期望的好工作何其艱難,再加之有些貧困生性格內向,不善于向企業推銷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多次碰壁,這就容易導致他們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三、高職貧困生自卑心理的應對對策
自卑心理不僅會產生孤獨、失落、痛苦等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還會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產生不利影響,嚴重阻礙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來應對。
1.完善學生的資助工作
從物質上解決貧困生的基本生活問題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高校要不斷完善“ 獎 、貸、補、助、減、免、緩”等助困制度和措施。新生入學即統計新生家庭經濟情況,建立貧困生檔案。同時規范貧困生的篩選和認定工作,貧困生認定要求涵蓋個人申請與誠信承諾、戶籍所在地的貧困證明、個人在校經濟情況測評、民主評議、學生監督、跟蹤調查與逐年信息調整一覽等。認定工作結束后,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給予其不同額度的資助。
勤工助學不僅是資助貧困生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許多貧困生比較樂意接受的資助方式。高職院校資助管理部門要積極聯系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發掘潛在的勤工助學崗位。高校自身也要進一步挖掘勤工儉學資源,不僅在后勤社會服務方面(如食堂、超市與宿舍管理等),而且在教學科研和校園環境維護方面(比如圖書館、教室衛生與管理、實驗室管理與維護等方面),更要發揮自身特色,為經濟困難學生創設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我校為體育院校,除了提供一般勤工助學的崗位之外,也通過選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運動中心的管理以及服務活動,在獲得報酬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2.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提高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提高高等學校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從而明確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需開展如下工作:
(1)高校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的開設,介紹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條件的院校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有效地解決貧困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擾。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將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咨詢以及心理講座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生走出困境。
(3)有效發揮輔導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輔導員要充分發揮“當家人”和“貼心人”作用,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和生活狀況,及時的反饋和干預,有效解決學生的問題。朋輩心理輔導員也是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是學生中一員,他們對貧困同學的尊重和關心,能夠讓貧困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有利于增進集體的凝聚力。
3.強化學校的軟環境的建設
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宿舍、班級等的整體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和班風,為特困生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貧困生感受到來自集體的關懷和溫暖,然后開放自我,融入集體,從而消除他們的自卑和敏感心理。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健康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貧困生參加,可以緩解壓力,陶冶情操,豐富課余生活。
4.促進貧困生的自我調節
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要想真正走出“雙貧”的困境,首先,高職貧困生要正確面對貧困,努力學會自立,不讓經濟困難成為其學習、成長的羈絆。其次,貧困生要善于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來到職業院校后,不要一味地活在高考失落的陰影下,積極找出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經常鼓勵自己。也要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 再次,要建立廣泛而正常的人際交往, 以一顆友善的心對待身邊的朋友,遇到困難,學會向親人朋友傾訴,及時疏導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著個人、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幫助高職貧困生擺脫強烈的自卑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需要社會、高校、貧困生本身多方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宋 璐.淺析高職院校貧困生自卑心理研究[J].才智,2012(26):270—271.
[2]李藝敏.我為什么不如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湖南體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