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王德華老師的博文《農家子弟更要眼光看遠一些》,心中頗為沉甸甸的。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懵懵懂懂地選擇專業,不知道為什么要選這個專業, 只知道外在的需求,不懂得自己的內心需要,這實在是一種教育的浪費。
外在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曾幾何時,外貿是金飯碗,高分尖子齊聚外貿學院,現在放開了,從事外貿的生意人如同過江之鯽,什么人都可以是外貿專家,我們的外貿專業價值幾何?也有外語專業的黃金歲月,結果也就是一名很難出名的翻譯而已;也曾聽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所以現在科學網學生物的牢騷最多。風水輪流轉,市場在逐步調整,把過去壟斷造成的優勢領域逐步調整過來,造成一批又一批的牢騷滿懷者,他們說自己“入錯行”了,可是這是一輩子的投資,自己的看法也曾經發揮了選擇效果,是自己的選擇,怎能怪別人?
每一個人的看法都是有局限的,比如我媽對我的最大期望是修電視,結果我投報了無線電,卻被調劑去學發電。說是去發電,可是又分在熱能專業,將來燒鍋爐。為了避免當鍋爐工的命運,我選擇了一個距離燃燒最近的領域:消防工程。結果,我轉專業的時候,國內除了武警學院,還沒有哪所學校有消防工程。即使到今天(我從事消防14年之后),國內的消防工程還是安全科學下的一個小專業,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的重視程度。可以說,距離以人為本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很多人看不到這種社會分工專業化的趨勢,靠傳統觀念選擇穩妥專業,結果不能說失敗,卻也不能算成功。比如,有誰知道錢學森的本科專業是鐵道工程?錢學森的同學為什么沒有一個出名?因為當時高鐵工程沒有發展起來,鐵道工程黑掉了,所以就沒有職業發展上升的空間了,根本達不到向錢學森看齊的可能。人生成敗往往取決于一個選擇,社會越發達,選擇的機會越多。放棄選擇,就是自甘墮落。
和國內的教育制度相比,美國中學沒有教導主任,卻有一個Counselor,此人官不大,卻需要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個性志向和能力,對他的職業發展提出建議。美國畢業生需要三份材料(考試成績和獲獎資料、個人自述、和Counselor的推薦信)來申請大學,你說他們不重要么?通過與學生的日常溝通,那位職業發展顧問可以推薦發展領域,提供可能性,讓被推薦者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比如,我注意到班上一個學生褲子圖案很眼熟(從州旗改編的),一問,果然是馬里蘭州的,再一問,他是在我老師的咨詢影響下決心學習消防的,因為馬里蘭大學沒有錄取,就調劑到這邊來了。也許我的老師只不過和他說了幾分鐘的話,可是影響的就是他的一輩子專業,以及他父母投資的效果。美國教育投資大,所以美國父母更重視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國內相比,美國父母在學生開學時可能不會到場,可是他們往往在學生填寫志愿學校之前,早已陪伴學生到場參觀,有過直接和間接的研究經驗了。所以美國父母對子女的關注未必比中國父母差,只不過人家更懂得民主的力量,從多渠道吸取經驗教訓,這一點比我們生活在僵化制度之下一輩子的中國父母強。很多學生父母,自身就缺乏眼界和心胸,卻喜歡替別人出主意,這樣培養出來的子女,效果是很難評估的。
中國的中學教育制度,通常強調“埋頭學習,不問收獲”,這種靠天收的態度,考科舉可以(因為考科舉的成本低,這是那些衛道士津津樂道的地方),面對日益水長船高的學費和教育投資,就不能適應形勢了。為什么中國的畢業生總是給印度的畢業生打工?因為我們的家長不讓學生學習創業,或者沒有創業的氛圍和鼓勵。按照國人的標準,喬布斯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管理者,更不是設計師,因為他沒有文憑。可是,這么一個行為異常者,卻立志改變世界,實在是難以認識到天才。你看看他的朋友和導師,就知道他為什么成功了。這種社交的成功,正是我國教育制度下很難達到的。印度有宗教,就比中國多思想,因此成功者也多一點。
我現在的專業是消防與安全技術,這兩個就是難以調和的方向,需要不同興趣和志向的學生。有人喜歡社交(溝通),不喜歡技術,只能干簡單重復的工作,他們是天生的安全員,可以在石油公司找到輕松而優厚的待遇。有人不喜溝通,偏愛技術,喜歡復雜的工作,這種人就看不慣安全工作,不喜歡石油公司的簡單重復單調的工作,他們只好搞消防。所以,每一個方向都需要有一定的個人素質來匹配,并不是你想學,就可以學得好的。多交流的人,成功的機會多,因為他們認識自己的弱點長處,了解每一個方向的工作性質,通過主動選擇工作崗位,避免了走彎路。
從目前我國的專業選擇還很草率,就業咨詢還很原始的形勢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收費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試想,如果高教像美國那樣收費,那些家長還會不重視專業選擇么?我們的中學還不會設立職業選擇咨詢師么?通常,學生家長并不會抱怨學費(如果抱怨學費,還不如不讀書或讀師范),而是抱怨投入很大之后,找不到工作、更換工作領域或者一輩子從事不開心的工作。就此而論,國內的高等教育市場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關鍵是就業咨詢,要從中學開始。
另外,王老師的親戚選擇機械工程,實在是不知前景的最好選擇,因為機械工程基礎扎實,適應性廣,就業范圍寬,發展前途大。很多人以為機械工程是機械制造,其實機械制造是機械工程的幾十個分支之一,如果轉學消防,知識基礎綽綽有余,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不了解未來的不錯選擇,至少立于不敗之地。當你不知前途之時,打好基礎從機械(力學)開始,是值得推薦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別人的選擇,尤其是不能根據名字來判斷,而是從發展前景和個人特質來考量,遠大志向總是從基礎開始起飛的。
(作者單位: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消防與安全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