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汪叫瓦爾登的湖,如果人很難在生活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妨走近自然,尋找自己的瓦爾登湖。
據說,以夢為馬的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是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心無雜念、心如止水地讀。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1845年,28歲的梭羅撇開金錢的羈絆名譽的桎梏,在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自己動手搭建了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開始了一段遠離世俗塵埃、接近原始人狀態的“返璞歸真”的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清新自然、純潔智慧的文字。《瓦爾登湖》便是他對兩年又兩個月林中獨住生活的所聞所見所思。
讀《瓦爾登湖》中梭羅的流水賬就像讀一首詩。梭羅的手不僅拿筆,也拿斧子,梭羅的眼睛不僅看書,也看綠樹、青草、落日和閃動著波光的湖水。他的腦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維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著感覺之根、情感之根。瓦爾登湖不僅是他生活的棲息場所,也是他的精神家園、心靈故鄉。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這個地方不僅給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也給他提供了一種樸素淡泊的心境。他在這里觀察、傾聽、感受、沉思,并且夢想。
梭羅在短暫的一生中,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么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世外桃源是心靈美好的向往。我真向往在瓦爾登湖的簡單生活,在簡單的木屋中欣賞每一個黎明;在澄澈的瓦爾登湖畔欣賞每一個落日;在大自然中聆聽四季的腳步;在森林中與婉轉的黃鸝相伴,這將是多么美妙!于是,我也開始努力,尋找一汪瓦爾登湖。
我是我自己。我癡情地完美著自己的人生,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吃苦流汗癡心不改。多少年過去了,我堅持著自己認為應該堅持的,堅持著別人堅持不了的,堅持著別人不愿意堅持的……
梭羅從高尚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鄉村,那可不是“艱難”兩個字可抵消的。梭羅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歡在大自然中過簡樸生活,這是他對自由、對個人價值執著追求的表現。他并不在意某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隨便、簡單、自在。想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時,就來了,覺得住夠了時,就又走了。他要自己絕對自主,也要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
世界上有比金錢名譽更寶貴的東西,那便是一顆真誠有愛的心和平和端正的人生態度。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他常常只是一個人。他認為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但他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他貢獻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盡管也想盈耳有絲竹,然而人終究還是社會的,那不妨隱逸在這個江湖里修身養性。我堅持寫作,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我喜歡古典音樂,常常會沉湎于流淌的音樂里,忘了歸去。我最喜歡的音樂是雅尼的《夜鶯》,在那如泣如訴的優美旋律里如癡如醉, 放飛思緒。我不信佛,不喜歡說出世,一個人從對入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讓心沾染一點瓦爾登湖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汪瓦爾登湖。只有那一汪湖水,才會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在那一抹靜中,尋求自己的那一方凈土。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我心中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