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起早的鳥兒還在睡夢中,馬路的人行道上,三三兩兩,三五成群的孩子百川聚海般地流向學校,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知識是學出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境界是修出來的。語文學習就是要帶領孩子們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表現美、挖掘美。尋找和我們生命相連的無處不在的美。語文應當是一種享受,是在語文海洋盡情地享受蕩人心魄的流動曲線,是傾心觸摸的熱烈歡跳的至美。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審視我們的行為,我們始終習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認知體”,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信息結構能力作為基本目標。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課堂始終沒有解決這樣幾個問題:重思想教育而忽視生活情趣;重知識積累而輕視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熱情。一句話,語文教學缺乏人情味,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核心上。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活”起來,即不呆板,不被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
智慧的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并鼓勵他們。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語言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于是在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后,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的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做到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切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最大限度地開拓思路。創造個性,包括獨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險敢為、幻想、敏感性等。
由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思維類型、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的差異,對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就好像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而向四面八方產生的輻線,可以對每個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影響。作為學習主體的個體,可以通過與別人的交流,產生思維的撞擊,從中能夠廣泛地搜集與這一中心問題相關的各種感性材料、思想和觀點,從而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路。同時又可以通過自身的分析、判斷去處理相關的信息,并形成獨特的發現或見解。每個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的同時,就是在從事自我學習的創造活動,而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橋,通過動態的活動為學生的創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境由心造,修心才能開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讓我們給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