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經濟狀況一直在歐元的走勢上占據著決定性。
上周給歐元走勢重重一擊的依舊是德國經濟數據:上周二(4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4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較3月下降1.1至47.9,遠不及49.0的預期,創去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其中制造業產出指數自榮枯分界線50下降至47.9,同為4個月新低。
而上周三(4月24日)公布的商業景氣指數也自106.7下降至104.4,預期為106.2,再度印證了德國經濟增長遲滯跡象愈發明顯。種種跡象顯示,作為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經濟已經失去了年初時的動力。
疲軟的德國數據瞬間對歐元構成打擊。歐元兌美元從數據公布前的1.3080一線瞬間大跌,跌破1.3000整數關口,刷新日內低點1.2975水平。諸多市場參與主體已經在頻繁討論歐元降息的時間表,數據的疲軟愈發強化了市場對于歐洲央行將進一步調降利率的預期。
在全球寬松量化的背景下,各個經濟體打完“貨幣戰”后又紛紛祭出“利率戰”的大旗,在德國異常疲軟的經濟數據出爐后,市場幾乎一邊倒地預期歐洲央行將在5月份降息25個基點,甚至最快的節點就是本周。
雖然降息預期高漲,但筆者以為,對歐洲央行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即使降息,也未見得就有多大利好。不管怎樣,和其他金融工具相比,降息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有限的。歐元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中小企業從銀行的融資不足,顯然,這并不會通過降息得到解決。降息可能會對市場的復蘇有一定作用,但這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目前歐元區市場流動性并不缺乏,經濟低迷主要是因為機構性問題。所以,筆者以為,歐洲央行要刺激經濟,直接降息未必是最佳選擇。
我們在分析歐洲經濟的時候,一般會重點關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但很顯然,現在的狀況是:數據表明,德國經濟已經失去了增長動力,法國經濟可能萎靡0.1%,意大利則是政局不明朗。沒有了德國動力,歐洲復蘇之路變得被動。
雖然歐洲央行本周四(5月2日)如果降息可能會促使歐元兌美元當天走低,或在本周的一段時間內走低,但不可能導致歐元兌美元整體趨勢繼續下行。
技術分析上,歐元在上周三開盤之后強力走低,但此后匯價逐步反彈。小時圖下降趨勢線的壓制位已經升破,此前發生的MACD底背離信號預計將發揮一定的效果。短線歐元有一定的下調需求,回抽趨勢線支撐,位置在1.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