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原因。充分發揮大學生誠信檔案的作用,約束和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突出誠信教育原則,推進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的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和專門化。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檔案 建設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09-03
誠實守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是個人內在自我修養的表現,是一個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質。當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淡漠,誠信行為缺失,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因此,需要有相應的機制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推進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和誠信道德水平。
一 大學生誠信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上的淡薄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現,而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未完全確立。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出現了行為失范、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等現象,導致社會上出現了誠信危機,并迅速波及大學生群體。大學生誠信道德的主流和總體水平是好的,但也有少部分大學生精神不振,缺乏理想和追求,內心空虛,急功近利。個別大學生在道德觀念上背信棄義,甚至認為老實人吃虧,講誠信過時。
2.學習和生活中的失信
部分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誠信現象,尤其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在學習方面,學習態度不端正。主要表現為:經常以生病等為由請假,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考試作弊層出不窮,論文抄襲事件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校風、學風建設,不利于學生的正常學習,直接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在生活方面,隨性散漫較嚴重。惡意拖欠學費,騙取困難補助,不歸還銀行貸款等,使應得到資助的學生得不到幫助,從而給學校的管理加大了難度。一些大學生戀愛動機不純,把戀愛當成“練愛”,抱有游戲感情的心理。
3.人際交往中的淺薄
誠信是做人的道德規范,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與其他人員之間的交往。大學生人際交往不誠信主要表現在互不信任、相互猜疑、謊話連篇。如一些學生干部缺乏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將集體利益放在一邊,千方百計謀取個人好處。而在網絡交往中,個別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低下,在網絡中撒謊、欺騙、謾罵,甚至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誠信認知有待增強,誠信情感和意志急需強化,培養誠信習慣,提高誠信素質,已極為重要和緊迫。
4.求職就業中的失信
曾有這么一則報道:有一家用人單位,在某次招聘會上收到了84份畢業生自薦表,發現有5人同時為一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6人同時為同校同班“品學兼優”的班長。隨著高校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為了在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提高應聘成功率,涂改成績、偽造證書、虛構經歷現象應運而生。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應聘過程中缺乏誠信,與用人單位簽約后隨意違約,有的學生違約后,又謊稱協議書丟失,申請再次補發。這種行為既失信于用人單位,又給學校帶來麻煩,毫無誠信可言。
二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和利益的作用,使人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和物質享受,而輕社會道德和精神追求。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時,涉及自身利益往往采用雙重標準。大學生作為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必定飽受其影響。而在受西方社會思潮的沖擊方面,大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西方文化中的“以個人為中心”“及時行樂”等觀念滲透到大學生思想中,使其對中國傳統道德準則產生了懷疑和動搖。此外,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和發展,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也造成了不良影響。
2.學校教育引導的缺乏
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并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實現。高校作為大學生誠信觀念教育的主陣地,其正面引導效果并不突出。一是學校誠信教育與社會脫節。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實踐養成,缺乏情感交流。二是在教育內容上,過多地強調“智育”,忽視了“德育”,偏重愛國、理想和信念教育,放松了誠信教育。三是誠信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重智力考核,輕習慣養成,不能有效地給予表揚和懲罰,沒有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盡管大學生在誠信認知上與主流意識形態基本一致,但在實際踐行上出現了偏差。
3.家庭不良教育的后果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搖籃,對每個人的成長來說,父母是啟蒙老師。作為第一任老師,對子女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影響,其道德人格直接決定了子女道德水平的高低。遺憾的是,當前家庭道德教育中,子女的誠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一方面,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
對子女有較高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作祟,將文化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缺少對孩子個性和品格的塑造。另一方面,“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家長自身道德水平偏低,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4.大學生意志力的薄弱
大學生作為誠信行為的主體,自身心理不夠成熟、定位不準確、意志力薄弱是導致誠信缺失的主因。大學生處于走向成熟而又還不成熟的轉折期,面對困難和挫折,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面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一些大學生理直氣壯地造假。沒有意識到誠信對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自身思想道德和個人品格的修養。如畢業生為了在就業中獲取更好的資本,對簡歷進行加工和“注水”,不能用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 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的原則
1.客觀性
大學生誠信檔案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期間,誠信狀況的客觀記載與成長過程的真實記錄,是一種寫實式記錄。客觀性是誠信檔案建立的基礎性原則,誠信檔案要盡可能反映學生誠信行為的原始材料,一些屬于個人隱私的內容不得記錄在誠信檔案中。只是如實記錄信用情況,不得進行道德評判。在保證誠信內容真實準確的情況下,加強信息內容的設計、收集和管理,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有效評價,是提高誠信檔案客觀性的有效途徑。
2.動態性
大學生的在校生活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其間不斷有新情況和新信息產生,大學生的信用檔案要不斷地收集和補充,及時對信息進行增加和刪減。大學生誠信檔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檔案,反映了大學生的成長軌跡,體現了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時效性。根據國際上有關誠信檔案管理的慣例,對良性信用檔案記錄一般保留10年,對不良信用檔案記錄一般保留3年。大學生信用檔案記錄需要定期進行鑒定,這樣才能準確地反映大學生個人信用的即時狀態。
3.教育性
誠信檔案建立的直接目的是教育,將誠信檔案納入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功能。教育是一種干預,是肯定的善意教育。教育不是批評,而是改善,體現形式是監督和表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對待“問題”學生。誠信檔案的教育性,體現在重視學生檔案本身的教育性功能,有效促進學生自律,才會讓學生更好地自我發展和完善。
4.參與性
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參與性是指在誠信檔案建設過程中,大學生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實現了主客體的雙向互動。因此,大學生誠信檔案的設計,要體現出很強的參與性。如在誠信檔案的建設過程中,大學生要簽訂誠信承諾書,公開宣誓誠實履行承諾,充分挖掘大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隨時掌握自己的誠信情況,讓學生有珍惜、愛護自身名譽的愿望,使大學生成為自身誠信檔案建設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四 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的趨勢
1.電子化
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各企事業單位辦公自動化廣泛運用,無紙化進程不斷加快,紙質的檔案向電子檔案轉變。大學生誠信檔案電子化主要是元數據庫的建立和基礎數據庫的收集。元數據庫的建立,就是學生剛進入大學,就開始檔案建立過程,通過收集和整理,達到電子化、數據化的轉換。基礎數據庫的收集,是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的重點。數據庫技術是誠信檔案電子化的重要工具,誠信檔案的數據化處理過程,要充分發揮現代化的監管手段,形成個人誠信檔案的基礎數據信息,以建立統一的數據記錄系統為目標。
2.網絡化
中國的人事檔案正在從傳統的控制管理向現代服務管理轉變,網絡通信技術為加快轉變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在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管理網絡化具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1)方便高校實現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子系統與高校大學生信息檔案大系統的管理。信息檔案的網絡化,加速了誠信檔案的網絡化進程,為大學生失信行為的監督管理提供依據。(2)將各大高校子系統的誠信信息組合起來,成為社會誠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資源的共享。隨著大學生誠信系統的不斷完善,為社會整個誠信系統的建立提供可靠保障。
3.信息化
信息化是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基礎和保證,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要以信息化為重點,實現誠信檔案的信息資源共享。首先,大學生誠信檔案的信息化要加快對目錄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建設,尤其是加強對珍貴、重要檔案的保護。其次,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的管理確保完整、有效和真實。大學生誠信檔案體系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個人誠信度的社會共享。只有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信息數據庫和信息網,才能達到誠信檔案跨學校、跨地區的共享,最終實現誠信信息的互聯、互用。
4.標準化
標準化是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誠信檔案管理方式的標準化建設。要求大學生誠信信息的內容和格式基本一致,檔案的分類、鑒定和保管方法規范,還有檔案傳輸方式的標準化。(2)誠信檔案法律法規標準化建設。即制定誠信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應體現在誠信檔案信息資源體系建設和完善的全過程。(3)誠信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標準化建設。實行科學權威的信用評估機制,提供標準化誠信報告。建立失信懲戒,守信激勵機制,讓學生牢記失信成本,培養其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行為。
5.專門化
專門化是指大學生誠信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和管理機構要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專項經費和專業人員。具體地說,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領導、組織和協調,將涉及誠信檔案建設的相關部門,如宣傳部、學生處、團委、基層黨團組織很好地協同起來。專項經費便于更好地開展工作,專款專用保證了工作順利開展。專業人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整體素質、工作能力和水平都直接影響著誠信檔案信息資源體系的建設。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誠信檔案管理專業隊伍,打造專業團隊以適合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和管理的需要。
實現大學生誠信檔案“五化”管理模式,做好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實現誠信信息搜集、接收、傳遞與利用的一體化。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管理體系,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套可以為社會提供大學生各種誠信信息的資源體系。這一資源體系將以計算機技術與網絡為平臺,以大學生誠信記錄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完善檔案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作為保障,從而實現大學生誠信檔案的科學管理,有效提高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志杰.高職院校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09(11)
[2]柯赟潔.淺談誠信檔案建立的重要性[J].蘭臺世界,2011(12)
[3]劉玉瑋.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工作研究[D].山東大學,2008
[4]李德顯、洪云.誠信的內涵考辨及其對學校誠信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5]李艷玲.高校誠信檔案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