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思政”理念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必要進行一系列改革,要轉變觀念、建設隊伍、整合教學內容,并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建立“全員參與,人人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機制,全過程統籌設計育人方案,創造高校育人新局面。
【關鍵詞】“大思政” 課堂教學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20-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根據這一文件精神,各高校都加緊了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探索和改革,紛紛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集結全校所有育人資源,建立全員參與人人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機制,全過程統籌設計育人方案,多途徑、多形式共同努力,創造高校育人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面臨的嚴峻挑戰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帶來的沖擊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政治集團的意識活動,為鞏固政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關于修身的本真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下,出現了與部分社會現實不符的矛盾性:一方面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卻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生態惡化,社會道德體系崩塌,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失靈。現在的大學生追求的不再是“生活意義的揭示,審美情趣與知識更新的增長,一切追求是滿足生理的需要與暫時的精神滿足,追求的僅僅是社會發展最底層面——法律底線的大眾化。”尤其是高職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方面還需盡力引導。筆者曾在課堂上做過一個調查,就“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你如何看待?竟然有10%的高職生認為應該這樣,“因為這是現實的社會”。這種對財富追求的極度膨脹和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使人的精神性喪失了發展和培育的機會,導致部分高職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抱有反感和抵觸的情緒,這給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很大障礙。
2.虛擬空間和多種表達渠道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帶來的沖擊
網絡的普及讓各種聲音通過論壇、空間、微博等渠道得到了表達。在虛擬空間中,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倫理文化,不同時段、不同類群的道德文化都能共存。在網絡世界中,充斥著與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內容,甚至是反動、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內容,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面對教育者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樹立高尚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對象可能嗤之以鼻,使得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收效甚微。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必須在“大思政”理念下探索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應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課僅靠“一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一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一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傳統模式,力圖體現“以人為本、重在實效”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實現“大課堂”教學,拓展課堂的內涵與外延,實現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單一直線模式向多維立體領域的深入發展,探討出更具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二 “大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新構建
1.轉變觀念
第一,不為教學而教學,重在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些課程是整個育人體系的一部分,因而在定位上應顛覆傳統以政治性為主導的固有印象,這些課程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價值關懷,所以思想政治課要始終貫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真、善、美的詮釋。職業院校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的指導下,思想政治課應跳出教學,更多關注教育。
第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為了達到制定的教學目標去設置教學環節,布置討論資料,進行案例分析,老師與學生均成為達到教學目標的工具,尤其是學生的工具性意義更為明顯,被動地接收知識,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這些造成了老師與學生的疏離,教學內容與現實的疏遠。胡錦濤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其特殊性在于教育對象是人,教育主題是人,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并未遵從以人為主體。
一位研究者曾說:“我們曾期望有一種具有像自然科學那么嚴密的概念體系的教育理論,它或用推理的方式構建,或用歸納的方式逐級由具體、個別提升到特殊、一般。我們曾經期望教育研究者能有效地移植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觀察、實驗、統計分析、定量研究到結論的可檢性、成果的可測量性等等,都成為教育理論科學性的顯著指標。我們曾經期望研究出來的教育理論能揭示客觀規律,能排除價值、意識形態的干擾并具有最大的普適性、永恒性。為此,我們苦苦追求,也為追求不得而時時煩惱,還在追求的過程中漸漸遠離了時代和實踐,逐漸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狀態。”盡管這位研究者是泛指教育理論研究,但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何嘗不是如此?強制性的灌輸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這既不能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辨別力,也不能解決學生所關心的人的一生應如何度過的本體論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缺少對學生的精神牽引和人文關懷。
2.建設隊伍
在“大思政”理念下,需要全員參與育人工作,要著力構建包括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部分黨政干部在內的“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根據我院經驗,可讓思想政治教師安排在各系部擔任思想素質顧問,參與系部的日常學生管理,并且形成各系部相對穩定的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形成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教育內容體系,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輔導員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更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心理狀況,故而可承擔思想政治課相關教學任務。部分黨政干部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為學生講解國際國內的形勢與政治狀況。通過全方位、多維度的教育,實現課堂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理性與感性的有效對接。
3.整合內容
高職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帶有功利化傾向,對政治理論學習興趣不大,系統掌握政治理論能力不夠。因此,課程教學需圍繞學生的專業、職業等特點展開,打破理論的系統性,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同時,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永葆生機的源泉。為了彰顯時代性,應把最新的理論整合到教學中來,逐步形成以就業教學為導向,以傳統文化為支撐,以生命教育為主線的,滲透馬克思主義核心觀點的內容。設計如下:由學院黨政領導干部承擔形勢與政策和傳統文化方面的講座;由學院就業辦根據市場就業形勢為大學生講解擇業與創業的相關內容;由各系輔導員根據各系部學生的具體情況講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部分內容,如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協調人生環境、大學生涯規劃等;由思想政治專職教師承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法律知識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國際戰略和我國外交政策、形勢與政策等的內容。這樣可以發揮全院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優勢,有的放矢,各個擊破,以收到實效。
4.改進方法
改變傳統“黑板(課件)+教師講+學生聽”為“電子白板+思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第三人(或朋輩、專家等)輔助”的教學模式。在電子白板網絡平臺下,為師生搭建課堂橋梁并承載課堂內容,為學生搭建網上學習平臺,為教師、學生、其他專家、學者互動交流搭建溝通平臺。課堂內,教師主導設置教學情境,學生依據項目所分配的任務進行分組活動,利用網絡媒介與第三人進行現場的溝通互動,提供多向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使“教”、“學”、“做”可以異地同步進行,充分發揮協同瀏覽功能,使網絡課堂成為現實課堂的有益補充。
三 “大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課堂理論教學的特點
1.人員參與的廣泛性
“大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在參與人員方面,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而是把部分黨政領導干部、輔導員及部分教育管理者都納入理論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同時,通過改進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從而形成施教者與受教者的良性互動。
2.內容體系的針對性和開放性
“大思政”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在內容的選取上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更具開放性,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而且在設置討論環節中注重對自身生活學習的反思。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解中就設置了如下思考: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你認為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通過學生的發言,學校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諧校園建設的不足,繼而能延伸至學生的養成教育,由學生自覺地發出構建和諧校園的倡議。這種更具針對性和開放性的教學內容的選取,可以使理論與實踐更有效地結合。
3.平臺利用的虛擬與現實互補性
網絡是把“雙刃劍”,雖然給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虛擬平臺。比如依托世界大學城開放的平臺,在空間教學中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如動畫、視頻、情景劇、案例等將學生置身于各種相關教學內容的情境之中,為學生創造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網上網下有機統一的新教學模式拓寬了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育人中的作用。
總之,在“大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需要轉變觀念、整合內容、改進方法,同時加強對教育教學隊伍的建設。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課堂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逐步與各專業發展建設相結合、與實際相結合、與各類學生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增強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4
[2]盧嵐.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優化的后現代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3)
[3]葉瀾.世紀初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斷想[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