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間管理一直是心理學領域比較關注的話題。國內學者主要從人口學統計變量、人格特點和主觀幸福感等方面對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能有效利用時間甚至浪費時間的現象,歸納出四點有用的建議;最后提出對時間管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學生 時間管理傾向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37-03
心理學中,布里頓等對時間管理和時間管理行為的探討開創了時間管理研究的先河。在國內,黃希庭等率先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的定義,認為時間管理傾向是時間維度上的一種具有動力性的人格特質,是個體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它包含三個核心成分: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時間管理傾向不僅反映了個體對時間的態度和價值觀念,也顯示了在時間維度上的人格差異。
對于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國內學者主要從其影響因素及提高時間管理能力的策略等不同方面開展實證研究。
一 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因素
關于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因素,主要從人口學統計變量、人格特點和主觀幸福感等方面進行探討。
1.時間管理與人口學統計變量
第一,性別。性別與時間管理傾向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主題。趙國軍等從時間管理方式的角度分析發現:男生趨向于強調學習方法的羅盤式,女生趨向于強調學習主動性的時間表式。表明在學習活動中,男生多考慮怎樣改善學習方法,而女生更重視學習的計劃性和高效性。黎兵、楊嘉樂的研究顯示:初一、初二學生在時間價值感維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即較之男生,女生有更強的自律性,在學習上表現出更會珍惜時間,能取得更優秀的成績的特點。
第二,年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由于身體發育、心理成熟、學習任務等原因的影響,對于時間管理的行為和能力也有區別。阮昆良、鄧凌的研究顯示:初中生時間管理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高中生的得分。原因可能在于初中階段生活及課程中需處理的事情相對較少,對時間的控制感要強些;而高中階段學習任務和難度加大,心理進一步發展,對自我要求提高,同時需要處理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可能導致學生質疑自己支配時間的能力,產生力不從心之感,自我效能感降低。陳本友等也有研究證實:高中生在時間效能感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其另一項研究也顯示中學優生在時間管理傾向和成就動機上有著顯著的年級差異。
第三,個體差異。從學優生與學差生的學習時間管理能力對比角度探究發現:在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上兩者存在顯著差異。高分組學生一般有較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他們計劃緊湊,目標明確,善于管理時間;而低分組學生則相反。學業成績低的中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房安榮等的研究表示:學困生時間管理能力總體上比學優生差,兩者在時間管理觀念性、計劃性、策略性、統籌性、時間投資和即時性六個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
2.時間管理與人格特點
第一,人格類型。堯國靖等人對高中生A型人格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發現A型人格者在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和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分量表得分上高于B型人格者。這可能是A型人格個體擁有時間對個人成才很重要的觀念,精心安排并執行自己的日常計劃,而B型人格個體凡事悠然自得,沒有時間緊迫感。張鋒等的研究進一步發現,A型人格還以心理控制源和自我價值感為中介對時間管理傾向產生間接效應,即A型外控的人由于無法擺脫時間壓迫感而刻意去安排時間,而非有效管理時間。相反,具有高度時間緊迫感的人,若能隨意愿調控行為,則其時間緊迫感就是時間管理的表現。
第二,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或技能的主觀評價。古玉、譚小宏的研究顯示:時間管理傾向的三個方面都與學業自信呈顯著正相關。薄建柱等的研究也發現:具有較高自信水平的大學生有較正面的自我觀念,在時間管理方面能進行自我監控,合理地分配、調整時間,從而高效利用時間,因此時間管理傾向得分較高;而較低自信水平的同學對時間概念不太明確,沒有足夠信心合理安排時間。
第三,自尊。自尊是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評價和通常所持有的一種對自己的看法。研究發現,時間管理效能在時間監控行為與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時間監控行為可以通過時間管理效能或直接地影響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王繼平等對護理科本科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其自尊的關系研究表明兩者呈正相關,高時間管理傾向者的自尊得分更高。
第四,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在與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優秀的標準相競爭之下,所學習而來的一種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驅動力,其主要內涵是行為的目的性、主動性和堅持性。作為學生學業成功的內在動力,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業的成功與失敗。鐘慧的研究發現,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其成就動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內生動機較強的大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時間的價值和意義,并通過制訂學習計劃、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等來完成任務;而外生動機強的大學生,誘因來自學習以外的某種因素,時間效能感表現出一定的欠缺。
3.時間管理與主觀幸福感
善于管理時間的人,完成任務出色快捷,成績顯著,因而自信,成就動機高,且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朋友交流,所以個人生活質量高,主觀幸福感更強。時間管理傾向與積極情緒存在顯著正相關,而與消極情緒存在顯著負相關,說明時間管理的好壞是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項研究表明,有較高時間效能感的大學生,往往自我效能感也較高,而較高的自我評價更容易形成積極的情緒。
二 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對策
時間是寶貴的個人資源。實踐證明,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高效管理時間。因此要想從競爭中占據優勢,就必須挖掘自己最大的潛能來管理好時間。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能有效利用時間甚至浪費時間的現象。研究者給出了有用的建議,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堅持立說立行
有些學生對肩負的任務持有“只要我到時候完成就可以了”的態度,這種觀念無形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創造性被無情吞噬。因此,拿到任務時,馬上動手,速辦速決,預留一些緩沖時間,可以應付“空降”狀況,不至于亂了陣腳。另外,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啟示:在課后立即用空閑時間整理筆記和復習功課,會節省很多由于遺忘而耗費的時間。從此刻開始,為自己設定期限,增加緊迫感,培養超前意識。
2.合理配置時間
合理分配時間不等于平均分配時間,學生要學會自己把握課余時間,根據科目重要性和自身情況,有比例地分配時間;根據不同任務的優先級來分配時間,達到有條不紊、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的目標。
3.做好明確計劃
設定符合現實條件的目標,循序漸進,最終實現夢想。付諸行動時需注意:(1)做事前規劃流程。大目標切割分段,依次著手準備。(2)一次只做一件事,專心致志、高效優質地完成任務。(3)堅持耐心的態度,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來沉淀積累實力,避免急功近利。(4)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用一天當中狀態最好的時間,解決困難或重要的課程問題。
4.用好零碎時間
生活中許多零碎時間可加以充分利用。如運動時回想遇到的困難或亟待解決的事情;等人、等車時聽錄音;口袋里裝小記事本,一有時間就看上幾眼等。可以利用零碎時間讀短篇或看報紙雜志,拓寬知識面。還可以進行討論和通訊,有助于啟發創造性思維。這樣日積月累,最終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
5.用好人力資源
充分發掘自己、他人的長處,向他人學習、請教,通過相互幫助來整合組織的力量,使組織效用最大化。學生干部在時間管理方面需注意以下問題:(1)不包攬,不替代。授權是智慧的映射,領導者應培養好干部團隊,給予團隊成員重任、信任,才能真正實現團隊1+1>2的作用。(2)制定彈性的工作計劃和日程安排。(3)克服“不好意思拒絕”的心理,并具備一些“拒絕他人”的技巧。(4)定時、定期反思、檢查自己利用時間的情況。培養良好的習慣、學習時間管理的技巧與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能。經常自省、不斷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總結,才能使各項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
三 對學生時間管理研究的展望
從相關研究的文獻來看,國內研究者對時間管理課題的探究還存在一些缺口,綜合起來,有以下三方面。
1.研究群體的局限性
針對中學生、大學生的研究較多,而對于小學生、中職生、研究生、特殊教育學生等群體的研究較少。不同階段、不同群體的學生表現出各自特有的規律,需要采取相應策略提高其時間管理能力。因此,研究者應考慮各類別的學生進行關注性研究,尤其是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通過對其時間管理進行針對性研究,進而培養他們時間管理意識,逐步學會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今后的學業和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研究方法的單一性
目前時間管理傾向研究領域有自評問卷、他評問卷和客觀生理指標測量法等方法,但實際應用中,多采用自評問卷,且是團體測驗的橫斷研究,長時間縱向追蹤研究非常少。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的多種信效度很高的自編和修訂的時間管理傾向問卷,普遍缺乏更廣泛的運用和檢驗。因此,除了對部分學生群體進行廣泛訪談、問卷調查外,還需對個別學生群體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開發更多的研究方法及渠道,使研究進一步深入。
3.研究內容的層次性
研究大多從管理學和心理學角度出發,而較少從教育學視角探究時間管理傾向。所以,從研究學生的快樂生活與有效學習這個意圖出發,分析其時間管理的現狀及成因,探索出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將學生培養成優秀的時間管理者,進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提高生活質量。
4.成長氛圍的營造
相關研究表明,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民主的教育方式能使學生更好地規劃學習時間。因此,應從家長角度做相應研究,倡導父母盡量為孩子營造和諧、自由的家庭氛圍。
5.加強時間管理訓練
學校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時間管理訓練,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時間管理機制,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指數,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人格。
四 結束語
時間管理傾向是一種人格特征,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理論上,這種品質可以通過后天的培訓和鍛煉獲得,但實踐中不僅涉及個人習慣和能力,而且與家庭教養、學校管理方式和社會環境也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家庭、學校的監督不力,時間管理的培訓效果就僅限于課堂;缺乏社會良性風氣的影響,時間管理的教育意義就很難推廣。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與學生共同構建時間管理的模式,社會建構時間管理的外部環境,學校執行時間管理知識和技術培訓,家庭和學校一起監督反饋,加之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有效時間管理不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重要條件,更能促進其人格進一步完善,使學生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時間管理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Macan,T. H.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ses model[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3):381~391
[2]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心理科學,2001(5):516~518
[3]趙國軍、魏天強.126例中學生時間管理方式的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6(2):27~30
[4]黎兵、楊嘉樂.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自我效能感、學習歸因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探析,2004(4):67~71
[5]阮昆良、鄧凌.學業成績高、低分中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特點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35~38
[6]陳本友、張峰、鄧凌等.老邊窮地區高中生時間管理傾向特點及相關因素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7(2):9~13
[7]房安榮、王和平等.學優生與學困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4):45~49
[8]堯國靖、黃希庭、羅春明等.高中生A型人格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5):337
[9]張鋒、畢增重、陳本友.自我價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6~9
[10]古玉、譚小宏.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自信的相關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4):51~53
[11]薄建柱、楊紹清、石國興等.大學生自我和諧和自信心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5):91~93
[12]鐘慧.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3(4):747~749
[13]張志杰、黃希庭等.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1(6):649~653
[14]周曉燕、聶麗霞.學習時間管理的研究:進展、成果及反思[J].基礎教育,2011(3):75~8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