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更多地實現了對學生知識的傳遞,學生對政治課所傳達思想卻更多的表現為半信半疑。思想政治學科要想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得到學生的信賴,需要學科自身和政治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深入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的認同感;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體驗,“以身說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堅定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信賴。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達信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52-02
“學知”“達信”“踐行”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三重境界,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實現服從到內化再到外顯的過程。“信”作為連接“知”與“行”的紐帶,起著情感動力、意念支撐的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達到最高境界必然要經過的階段。然而,由于教材、教師、學生等諸多因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思想政治課教學一直在“學”“知”這個層次上徘徊,在通往第二層境界的道路上舉步維艱。本文將圍繞思想政治學科及政治教師本身來闡述思想政治課“達信”的有效途徑,以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所啟迪。
一 “達信”第一步——形成知識的認同感
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達到“學知”這一層次更多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服從。或出于最后考試,得到一個好評價的目的;或懼怕老師和教材的權威,對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本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對教師教授過程的不解,學生們更多的是選擇沉默與全盤皆收。因此,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知識的學習只是停留在“學了”“了解”“知道”或更低的層面,而沒有真正對所學知識形成一種認同感,而這也正是“達信”的第一步,也是奠定基礎的一步。
1.深入學科研究,提高教材質量
思想政治學科具有通過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知識來實現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功能。毋庸置疑,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揭示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思想政治學科正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將其傳授給學生。然而,不同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加上這些理論本身的抽象性,要通過短暫的課堂教學使全部學生認識到這些知識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從而產生認同感難度可想而知;再者,思想政治學科還具有通過向學生傳遞社會規范,思想道德觀念等德育層面的知識來實現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然而學科教材對這一層面知識的選擇與設置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對學生來說,過分強調比較遙遠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品德標準,而對與學生發展最為密切的思想與心理健康知識及最基本的社會公德知識沒有作深入介紹,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脫離學生實際,隨之而來的只能是思想政治課信度的下降。
因此,學科專家需要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才能編寫最簡單的教材來闡釋復雜的理論;同時加強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標準和學生思想實際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一線教師作為學生最為親密的接觸者,最能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想品德現狀,研究的過程中專家學者要盡可能地與他們合作,傾聽他們的意見,使思想政治課教學更能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道德規范,找到先進性道德要求與廣泛性道德要求的結合點。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會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知識的真實性和可用性,慢慢形成對這些知識的認同感。
2.轉變教學方式,啟發學生認知
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而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它不僅僅是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與學生一起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單純地依靠傳統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能將這些知識“給”學生,可是要想學生從思想上認同這些知識,并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政治課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屬于意識形態系統的這些內容傳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轉變教學方式。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究發現,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探究主題,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題目。如在講解“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時,可以讓學生在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探究這些文化資源給自己家鄉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資源的魅力,同時可以體悟文化給經濟、政治和個體發展帶來的影響。師生、生生一起探索,學生不再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是在經過思考之后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在不同思想不斷交流碰撞、反復質疑的過程中,逐步找到自己認知上的不足,甚至是誤區,從而主動糾正錯誤,轉變思想,完善自己。經過這種積極的探究,全身心的投入,學生對教材理論認識會更深刻、更全面,從而主動認可和信服這些理論知識。
二 “達信”第二步——堅定情感的信奉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對思想政治課知識的認同感,而不僅僅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層面上,說明思想政治課教學已經突破了“達信”的第一道關卡。然而,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真正實現“達信”還有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要走,那就是實現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堅定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信奉。這一步的困難性就在于它要走進學生的內心,觸碰學生的靈魂。而思想政治課教師及其開展的課堂教學作為這種情感和價值觀的最直接來源理應承擔著最重要的責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1.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
中學生作為正處于青春期的獨特群體,有著屬于這個群體獨特的情感需要和價值取向,他們渴望擁有獨立性和個性自由,如果將思想政治學科知識所要傳達的情感和價值觀不顧學生的需要一味地強加,可能收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是“假”“大”“空”的代名詞。因此,教師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
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上,教師都要懷抱著一顆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的心,平等而真誠地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了解他們真實的思想情感,以及其中存在的誤區,尋找作為教師與學生共通的情感,發掘思想政治課不同模塊知識與學生情感的鏈接點。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些鏈接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來闡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擺脫知情分離的弊病,讓課本所寫、教師所講觸動學生的神經,填補學生思想意識上的缺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是在與課本、與教師、與課堂進行思想情感的雙向交流,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接受進而內化思想政治課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觀,而不是被迫的接受。
2.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政治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情感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教學設計還只是存在于思想層面,而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到思想政治課所傳遞的情感價值觀才是關鍵。因為只有親身體驗到的才是最真實的,才會選擇去信任。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由教師通過語言、音樂、故事等方式導入體驗情境,所創設的情境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來,進入角色。如在講解“民主選舉”這一框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村長選舉的過程,學生可以扮演村長候選人、選民等,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選舉的民主性,感受到公民政治權利的真實性,使其能以積極的心態參與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課所傳達的情感價值觀之所以很難得到學生的信奉,主要是因為其所講理論與學生所看到的社會實際存在一定的矛盾。而這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特別希望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得到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首先要將社會現實真實地呈現出來而不是選擇避而不談,粉飾太平,這樣只會徒增學生的反感。如在講解“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以及“我國的政黨制度”這兩個框題時,學生很容易就會在政府和黨內的一些腐敗問題大做文章,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承認這些問題確實存在,進而列出更多正面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腐敗與不作為只是存在于個別人身上的問題,更多的還是有一顆清正廉潔的心,能真誠為人民服務。同時,理論與實際的矛盾,教師可以適當設置一些道德兩難的情境,讓學生作出選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會經歷過一番掙扎,在艱難的取舍過程中,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的知識及其蘊含的情感價值觀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悟,情感上會更加信奉。
3.以品格的力量感染學生
政治課教師作為思想品德課道德情感價值觀最直接的傳遞者,所受到的學生關注度遠遠要高于其他學科教師,如果政治課教師本身存在素質低下、品行不端的問題,又或是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對自己所講的理論觀點、道德觀念持懷疑的態度,這些負面的行為和情緒就很容易被學生捕捉到,學生在對老師失去信心的同時,對思想政治學科也會失去信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的思想行為在學生實現“達信”的道路上責任重大。
思想政治課教師需要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關注學科理論知識發展的前沿,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政治修養,伴隨著不斷加深的理論研究,教師會發現政治課更大的魅力,堅定自己對它的信仰。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這種信仰就一定要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在課堂教學以及與學生的日常交流過程中,他們才會自然的、毫不做作地流露出對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及其蘊含的情感價值觀的信賴,學生們會真實地感受到教師這種強大的品格魅力和堅定的信仰。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這種對教師的信賴感作為一種非強制的影響力會影響學生將其轉化為對思想政治課情感價值觀的信奉。
“達信”作為學生個體實現知識與情感價值觀內化的階段,對于實現“踐行”這一境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難度也有目共睹,需要思想政治學科自身作出相應的變化,也需要政治課教師付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高德勝.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初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
[2]王長海.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接受障礙的成因及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Z1)
[3]呂春紅.加強“道德體驗學習”提高中專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6)
[4]王月芬.中專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知”“信”矛盾的成因及轉化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