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遼寧經濟發展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遼寧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影響了遼寧整體經濟的繼續長足發展,而在眾多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中,高等職業教育情況與當地經濟發展最為密切,本文在分析與地區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高等職業教育分布情況、專業點數、與區域產業相映比例等基礎上,提出了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教育建議,以培養出適應當地發展的、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逐步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為遼寧乃至社會整體和諧作出努力。
【關鍵詞】遼寧區域互動 高等職業教育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59-02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要求中高級人才的大量供給,社會整體的和諧、逐步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目前,遼寧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省內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依然顯著。2008年,遼寧省相繼提出三大戰略,即開發“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整合發展以中部城市群為依托的沈陽經濟區以及突破遼西北戰略,形成沿海與內陸協調發展,并著眼于相對貧困的遼寧西部和北部地區。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各級各類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
一 遼寧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2008年,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兩者地理范圍有交叉重疊)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的比重達51.6%和56.7%,人均生產總值和經濟密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遼西北地區經濟實力較弱,區域面積占全省的28.9%,人口占全省的19.1%,但經濟總量僅占全省比重的8.7%,人均GDP僅及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8.9%、36.9%和46.5%。2008~2011年各區域在人口和占地面積上的改變比較微小;2010年,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9260億元,遼西北地區生產總值1757.4億元;2011年,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1182.6億元、13948.3億元、2155億元,與2008年6926億元、8722億元、1170億元相比,四年內的三個區域生產總值增幅遼西北地區取得了進步,但經濟總量仍然只占很小的比重,這種失重阻礙了遼寧整體的發展。從遼寧省產業發展狀況來看,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沈陽經濟區經濟實力較強,產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善,具備互動發展基礎;遼西北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實力較弱,只有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遼西北地區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才能實現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承接外區產業轉移及其配套產業是現階段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因此,遼西北地區應借機發展,緊抓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和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機遇,主動融入兩大區域,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區域間的聯系,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同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及其產業配套,引進資金、項目,大力扶持本地企業做大做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二 遼寧省高等職業教育狀況
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點80多個,其中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本科院校30所(省屬本科院校25所,市屬本科院校4所,民辦本科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區域排列(注:鐵嶺、阜新既屬于沈陽經濟區又屬于遼西北地區),以沈陽和大連最多,共40多所,錦州7所,撫順、遼陽各4所,丹東3所,鞍山、阜新、營口、鐵嶺和盤錦、本溪、朝陽和葫蘆島各1~2所。2009~2012年遼寧省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增加不多,但是專業點數增加幅度較大,但全省開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點數排在前10位的普通高等職業學校沒有一所屬于遼西北地區。遼寧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對應的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相映的比例均不超過50%,錯位幅度第三產業甚至達到20%左右。
三 遼寧區域互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目前,遼寧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需要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這就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適合新職業、新崗位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1.逐步擴大遼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規模
根據“木桶理論”,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組成木桶的短板。對于遼寧經濟總體而言,遼西北地區就相當于木桶的短板,只有加快遼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才能真正振興遼寧經濟。突破遼西北戰略的實現需要產業振興,同時也需要技術型人才的供給。然而,目前遼西北地區技術型人才供給相對不足。人才的供給可以由外區域流入,但在目前條件下,人才流入相對困難。擴大遼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將有效提高人才供給的效率,這樣,人才培養與產業振興相得益彰。規模的擴大可以通過兩個渠道完成,一個是增加原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數量,另一個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增加高職院校的數量。
2.著重提高遼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外延增長,而且需要內涵提升,即不僅要重視規模,而且要重視質量。人才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質量。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培養的人才具有可雇用性,能應用技術,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重視產學合作,要對產業需求敏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師資力量、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上形成一定的標準,從而提高學歷證書的含金量。
3.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
設置專業一定要以社會實際需求為依據,符合學校的總體規劃和辦學定位。要對相關的社會、產業、行業背景進行廣泛、深入、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對人才需求進行科學預
測,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根據各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專業服務面廣、新知識和新技術含量高的重點專業,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市場調研,專業設置上沒能考慮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脫節。近幾年,雖然根據市場用人需求開發了一些新型專業,如數控技術應用、軟件技術、動漫等專業,但大多都是一些原來優勢專業的派生專業,缺乏開辟新專業領域的魄力。
4.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目前,遼寧省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在數量上和結構上都不能滿足高職發展的需要。研究生學位教師僅占專任教師的22.19%;專業課教師數量不足,占專任教師的67.2%;雙師比例僅為34.8%,與國家規定的80%比例還有較大差距。要采取多種有力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支真正在行業、企業有影響的專業教學骨干隊伍,特別是培養和引進一批專業建設的“領軍人物”,發揮專業帶頭人的骨干作用;鼓勵教師在努力提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的同時,具有一定的行業企業經歷或較強的實踐能力;重視教學梯隊建設,改善師資隊伍的結構與素質;提高來自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兼職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鼓勵教師主持或參與來自相應行業、企業的橫向課題或生產、技術研發、咨詢以及服務項目。
參考文獻
[1]叢珊珊.遼寧高等職業教育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2]東北案例課題組.東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案例研究——遼寧省資料匯編[Z].200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