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的更深層面滲透著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還能滋養心靈、提高審美能力。與此同時,美術教育能培養人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感情。在進行美術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活躍的思維和旺盛的創造力能促使受教育者加強思維創新能力,從而獲得全面協調的發展。
【關鍵詞】美術教育 人文素養 審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62-02
一 美術教育的內涵
美術教育是人類活動的特有產物,它一方面從美術這一文化載體中汲取養分,又通過教育這一特殊的媒介廣泛傳播出去。它是一種培養人并具有多個層次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傳播美術思想、美術知識、美術歷史和美術技巧的必然手段,也是人們傳授造型技能、藝術審美經驗和啟迪智慧的方式。
早在先秦時期,孔子《論語·述而》中就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修身觀,認為藝術與審美活動對人的精神體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游于藝”而致“樂以教和”是孔子對人全面發展的要求,主張個體應當在客觀世界的規律中獲得全身心的自由。直至近現代,著名美術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明確提出“以美育代教育”的論說,則將美育推向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使其開始承載對生命終極關懷的使命。
二 美術教育中蘊含的人文素養
美術教育這門學科極具人文氣息和文化內涵,它關注的是人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靈魂的呼喚,同樣也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美術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它所閃耀出的人類智慧的火花以及承載的人文精神素養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部分。一部浩瀚無窮的美術史同樣也是人類不斷認識和洗滌自身心靈歷程的具體形象的發展史。
美術作品是人類文化最早的載體之一,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無不代表著人類藝術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運用美術創作的形式來傳達思想感情是人類發展歷史中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是人類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的積淀和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和廣度。不論是幾萬年前稚拙的原始洞穴壁畫,還是抽象的現代繪畫藝術,始終都散發著人文精神之光,體現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美術語言要用來贊美人性,這是藝術家共同的理想追求。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創新成果的具體體現,更是藝術家獨立人格的彰顯。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可以說是人類雕塑史上最早的人體圓雕杰作,被人們稱為“原始的維納斯”。它以異常夸張的女性人體造型,突出生理特點,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母性生殖的崇拜和祈求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古希臘美術最突出成就則是雕刻,大多取材于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和競技運動員,表現的“神”不過是現實中人的形象的理想化而已,強調神與人“同形同性”,贊美“神”歸根結底還是贊美人性,這也是人類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的高度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崇尚人文精神,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對人性的束縛,將人的思想感情從中世紀的神學中解放出來,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人的全面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把人看做作品表現的中心,認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體美。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共同心聲就是用美術語言來贊美、宣揚人性。這個時期藝術大師們創造的不朽杰作是宣揚人文精神的典范。藝術巨匠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拉斐爾的圣母像系列、提香的《天上與人間的愛》等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對于人文精神的追求。拉斐爾的柔美、米開朗基羅的健碩、魯本斯的激情、達維特的莊重、莫奈的率真、梵高的狂躁……都是藝術家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也是他們崇高人格的寫照。
中國傳統繪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它崇尚的是寫意傳神和寄興遣懷,是人文情懷的極大發展。山水畫、花鳥畫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感染力,注重創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寄托畫家的思想和追求,從中可以看出畫家的人格素養。中國畫創作就是將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客觀化,借以營造優雅、恬適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特別強調要借助畫作來塑造和完善人格,與之相適應的傳統藝術教育也向來以真、善、美為宗旨,追求完美極致的境界。
三 人文教育觀的缺失
人文精神,指的是在現實世界里要關懷人生價值的實現,關懷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等,也就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人文精神為追求,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化之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美術教育是培養人文素養最直接的學科之一,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對培養其完善人格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當前,現代化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相對應的人文教育隨之發展。人文精神的教育和提高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人本主義的基本理論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普及。這一切在當今時代帶來的嚴重后果便是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人們為了滿足自己膨脹的欲望,無休止地改善著生存環境,甚至不擇手段。人文精神的沒落,理想主義的喪失,信仰的缺乏,這一切都與人文教育的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同樣不能忽視人文教育,否則,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知識面狹隘,文化內涵缺失,不具備最基本的藝術素養,思想空洞,缺乏獨特的創造力,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只會玩弄筆墨的畫匠,空有技法,而無想法。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對藝術作品沒有辨別和欣賞的能力,何談創作。于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認真反思,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美術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將人文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美術人才。
四 在美術實踐中滲透人文精神
美術學科中實現人文素養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是在充滿人文色彩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實現的。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著力營造寬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張揚,使他們張開思想的翅膀,看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感情、思想以及創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扮演的只是促進和鼓勵的角色,學生才是學習實踐活動中真正的主體。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上要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體驗。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應將教師強制欣賞轉化為學生自主欣賞,構建師生之間融洽的教學關系。
此外,美術教師還要有意識地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組織課堂教學形式方面,應大力推行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教學模式,深入探索自主學習的新方法、新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研究型學習方法,把美術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
美術課堂就應是師生心靈碰撞迸發出智慧火花的地方,在這里還可以進行人文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完全釋放活力、舒展性靈,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趣味。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營造一種讓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的人文情境,讓學生真切地進行一次人文精神的體驗活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將現有的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
美術是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載體,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都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軌跡。美術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美術的特征、表達方式、為社會生活展現的別樣魅力,還會讓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從而體會到豐富的人類世界。美術教師在美術教育實踐中應大力提升美術這門學科的層次性,把單純的技能轉化為具有人文氣息的學科。美術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同時還要使學生增加文化內涵,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文化意境。這樣一來,學生在美術實踐中能加深對藝術理論的認知,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人文精神素養提升一個新的層次。
美術學科自身具有很強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它注重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如繪畫與設計、繪畫與鑒賞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內容和實踐過程獲得應有的藝術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其審美能力,洗滌自身的情感和內心,增強人文素養。同時,美術還強調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美術與建筑、文學、舞蹈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共性及聯系,如美術與音樂的融合就能產生圖聲并茂的完美效果。如果將繪畫配上音樂,則能使學生對靜止的畫面產生一種動態感受,用音樂可以很好地表現出繪畫固有的情感和節奏。蘇軾說過:“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美術作品與文學詩歌結合不僅能產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絕佳妙境,還能營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給觀者帶來無限美感,使之身臨其境,流連忘返。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美術教育活動還要緊緊地與社會實踐進行結合,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美術教育。美術教學就應大膽地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搜盡奇峰才能打草稿,這也正符合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社會實踐應被納入美術課程教學計劃之列,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自然和社會,全面地了解美術與人類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會發展歷史等方面的關系。教學期間還要盡可能多地開展一些藝術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藝術審美實踐,形成深刻的藝術修養,這樣有助于人文素養的提升。
美術教育在美術與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得學生能把美術實踐更好地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五 小結
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育是當今美術教育一個重要歸宿,提升審美意識和觀念則是美術學科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對尊嚴、價值和命運的深深關切,它是素質教育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經之路。借用人文主義精神來促進美術教育的實踐活動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形成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才能促使美術教育取得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德〕席勒.美術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張麗娜.美術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5]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