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漢語兼語句在語法學界有很大爭議。本文將兼語句作為一種獨立的句式,從定義的界定、特點以及基本類型進行基礎性研究,并比較它與連謂句、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的不同之處。
【關鍵詞】兼語句 類型 特點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65-02
兼語句是現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句式。自它出現之日起,各學派的語言學家對其名稱、范圍、存廢等方面的爭議就從未停止過,他們用不同的稱謂、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與評價。
一 兼語句的界定及其特點
1.界定
黃伯榮、廖序東在《現代漢語》(2002)(增訂三版)(下冊)將兼語句定義為“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語句”。胡裕樹在《現代漢語》(1995)(重訂本)將其定義為“兼語詞組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兼語式’”。據此可將兼語句概括為:指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
2.特點
第一,兼語句與一般的主謂句不同,其全句的謂語是由述賓短語和主謂短語構成,包含一個“兼語”成分。如“媽媽讓我學習”,其中“我”具有了雙重身份,它既與前一個謂詞“讓”組成了述賓短語,又與后一個謂詞“學習”組成了主謂短語。
第二,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大都具有使令、促成的意義,常用的有“使”“叫”“讓”“派”“請”“命令”“禁止”等。如“這件事使我非常高興”中的“使”具有強烈的促成之意。
第三,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多半是第二個謂詞所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而第二個謂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多半是第一個謂詞要達到的目的或要產生的結果。如“領導叫他立刻出發。”中的“叫”是“立刻出發”的原因,而“立刻出發”則是“叫”的目的和結果。
第四,兼語與其后謂詞性成分之間可以有短暫的語音停頓,而兼語與其前謂詞性成分之間不能有語音停頓。這是因為兼語句中的“兼語”具有雙重身份,既作賓語又作主語,且與第一個謂語動詞聯系緊密,因此,其間不能有停頓。
二 兼語句的類型
1.使令類
這類兼語句中的第一個謂語動詞具有使令意義,第一個謂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是兼語所發出的動作行為的原因,而兼語后面的動作行為是由第一個謂詞引起的,這是典型的兼語句類型,常見的謂語動詞有“使”“叫”“讓”“派”“命令”“催”“促使”“組織”“發動”等。如“董事長讓秘書取回合同。”其中第一個謂語動詞“讓”具有使令意義,“讓秘書”是“取回合同”的原因,而“取回合同”是“讓秘書”的目的和結果。
2.稱認類
這類兼語句中的第一個謂語動詞多是表示稱謂或認定意義,常見的有“認”“稱”“選”“拜”“追認”等。如“豆豆拜王老師為師傅。”這句中判斷動詞“為”說明其主語“王老師”的狀態,即“拜”產生的結果——“王老師為師傅”。稱認類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詞與其后面的謂語動詞在使用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固定的句式,常見的有:“選……為(做,當)”“拜(稱)……為”,而且在實際使用中句中第二個表判斷意義的謂語動詞有時會省略。
3.“有無”類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兼語句,即指第一個謂語動詞表示存在或不存在的人或事物,有時也不確指,兼語的謂語是描寫和敘述兼語的。這種兼語句多數是非主謂句。如“沒有人喜歡挨打。”
4.交接類
這類兼語句的第一個謂語動詞通常具有“交給”的含義,這些動詞一般可帶雙賓語,常見的有“給”“贈送”“交給”“租”“借”“賞賜”等。如“我送給她一副手套戴。”這類句式之所以被劃為兼語句是因為在句末所用的動詞和間接賓語之間存在主謂關系。
三 兼語句辨析
1.兼語句與連謂句
兼語句和連謂句這兩種句式中都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形式上有相似處,但兩者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如“母親瞞著他去賣血。”和“老師讓學生注意聽講。”這兩例在形式上都是N1+V1+N2+V2結構,但是仔細看來,兩者有本質性的區別,前一句是連謂句,而后一句則是兼語句,基本區別如下:
第一,從句中謂詞性詞語和體詞性詞語關系來看,兼語句中的謂詞性詞語支配不同的對象,即句中第一個謂詞陳述的是全句主語,其余謂詞陳述的是除全句主語以外的體詞性詞語,也就是第一個謂詞的賓語;連謂句中幾個謂語動詞全部敘述說明全句的主語,或可以說每個謂語動詞都可以同全句主語分別構成主謂結構。這是辨別兼語句與連謂句最重要的一點,也可以將其概括為句中幾個謂語動詞與全句主語的關系。
第二,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的性質以及前后謂語動詞間的搭配關系來看: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一般具有使令意義,如“使”“叫”“讓”“派”“命令”“請”“禁止”等,即由施事主語發出使令動作,作用給這個謂詞的對象“受事賓語”,再發出新的動作;連謂句中幾個謂語動詞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有的動作都是由主語所代表的主體發出的。連謂句中的幾個謂語動詞間,或表示前后動作,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如“他上街買菜”;或肯定與否定兩方面說明同一個動作,如“她拉著我的手不放”;或前面謂詞的受事賓語也是后面謂詞的受事,如“他買本書看”等。
2.“有無”類兼語句
如:(1)禮堂外有人在放鞭炮;(2)由于工作的原因,小張沒有心思考慮個人問題。在上述兩個例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都是“有(沒有)”,但實際它們卻分屬不同句式,(1)是兼語句,(2)是連謂句,它們是如何被區別出來的呢?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兼語句中的謂詞“有(沒有)”是陳述全句主語的,第二個謂詞則是陳述兼語的;而在連謂句中,所有的謂語動詞都是用來陳述說明全句主語的。在例(1)中“有”描述的是“禮堂”的情況,而“放鞭炮”則是對“人”動作的描述;例(2)中“沒有心思”和“考慮個人問題”也都是在陳述全句主語“小張”。
第二,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是“有(沒有)”,它前面的主語可以不出現,以非主謂句的形式出現,而連謂句的全句主語通常必須出現,是主謂句。如例(1)中全句主語并未出現,但這并不影響整個語義表達的完整性,不會產生病句;例(2)中,如果全句主語“小張”不出現,語義就會模糊,不準確。
第三,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有(沒有)”后所作用的對象大多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人”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連謂句中“有(沒有)”后通常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心思”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詞。
這種兼語式中的兼語通常是固定的,所以“有(沒有)”后邊一般不接專有名詞,我們只說“有人在放鞭炮”,不說“有王宏在放鞭炮”。正因如此,“有”后邊的兼語不用“這個”“那個”修飾,只用“一個”“幾位”“好些”等修飾。
3.兼語句與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
如:(1)我請你來;(2)家人知道我考上了大學。由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兼語句與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在形式上相似,兩種句式都可以表示為N1+V1+N2+V2,所以極易混淆。現將其區別概括如下:
第一,兩種句式中第一個謂語動詞的性質不同。兼語句中的第一個謂語動詞多為“是”“叫”“讓”“派”等。表示使令意義的動詞,起支配作用;主謂短語作賓語句的第一個謂語動詞,不含有使令意義,一般是“希望”“知道”“了解”等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或如“看見”“聽見”等表示感知意義的動詞。例(2)中“知道”不具有使令意義,所以這句是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
第二,兩種句式中第一個謂語動詞后支配的對象不同。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因為具有使令意義,它后面所支配的對象一般是人或物;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中,第一個謂語動詞支配的對象通常是一件事,例(2)中“知道”的是“我考上了大學”這件事,而例(1)中“請”的賓語是“你”是人,不是一件事,所以,例(2)為主謂短語作賓語句,例(1)為兼語句。
第三,兩種句式的語音停頓不同。兼語句中第一個謂詞和它的賓語之間不能有語音停頓;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第一個謂詞和它的賓語之間可以有語音停頓,書面上用逗號或冒號表示,停頓后整個句子的基本意義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兼語句是指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兼語短語是指由一個述賓短語跟一個主謂短語套疊而成的短語,述賓短語的賓語兼任主謂短語的主語。主要分為使令類兼語句、稱認類兼語句、“有無”類兼語句、交接類兼語句等四大基本類型。在與相似句式的辨析中,歸納出兼語句與連謂句的主要區別:兼語句中的謂詞性詞語支配不同的對象,句中第一個謂詞陳述的是全句主語,其余謂詞陳述的是除全句主語以外的體詞性詞語;連謂句中幾個謂語動詞全部敘述說明全句的主語,或說每個謂語動詞都可以同全句主語分別構成主謂結構。兼語句與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的主要區別:兼語句第一個謂語動詞具有使令意義,后面所帶的賓語通常是人或物,前后兩個謂語動詞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主謂短語作賓語的述賓句第一個謂語動詞一般不具有使令意義,其后所帶的賓語通常為一件事,前后兩個謂語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裕樹.現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