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學生能高效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問題的設置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如何設置有效的問題,讓學生能圍繞問題開展高效的課堂活動,本文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究。
【關鍵詞】問題導學 有效性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90-02
問題導學法,即通過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中,主動獲取和運用知識、技能,發展其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問題是教與學的核心,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效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
一 當前數學教學中無效的問題設計
1.提問“面面俱到”
老師在課上問題設計過多,過于瑣碎,學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導致“碎問碎答”。這樣,一堂課下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課堂教學中心,學生盲目地被牽著鼻子走,在云里霧里中疲憊不堪,不僅思維受到壓抑,而且收獲甚少,僅是“走過場”而已。
2.提問“泛泛而談”
要么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僅以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或以學生完全不假思索,很容易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問學生,這種做法只圖課堂表面熱鬧,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么問題過難,對學生啟而不發。這樣,不但使教學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3.提問“步步為營”
單一的“預設”限制了種種的“生成”。一個個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教師的“教案”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的接連出現成為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橋梁,“隨口而至”的問與答沒有絲毫的美感和激發力,使之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網絡。學生的求知欲無法得到擴張與滿足,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此止步、被抹殺,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二 提高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1.“綱舉而目張”——有效的問題可以是直指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
教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轉換,是教學目標的具體表述。有效的問題應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主導課堂教學、活動的大方向,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整節課的內容,做到一“問”立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來參與、思考、討論、探究這樣的問題可以數學思想方法入手,如在講完等差數列后,講等比數列的相關性質時可設置問題: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掌握的相關性質,類比到等比數列中,你覺得又有哪些性質呢?通過這一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自主開展活動,進行猜想、探究、證明,主動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整體、核心的提問取代了那種瑣碎、繁復的一個個小問題,給學生思考留有相當大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探究。
也可以從核心概念入手,如在講直線的斜率時提問:如何來度量一條直線的傾斜程度呢?這是本節課的核心任務,提出后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開展活動,討論探究。嘗試從形和數兩個方面來考慮,經過討論匯總點評后,得出傾斜角以及斜率的概念以及斜率的計算公式。所以,直指核心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的核心任務開展活動,真正做到高效,同時,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間和“磨礪”中得到了提高。
2.“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有效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皮亞杰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對于學生來講,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其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而富有價值的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如在線面角的教學中,列舉比薩斜塔和杭州的例子,提出問題:杭州人說他們的塔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還要斜,是天下第一斜塔,到底哪個塔更斜,我們該怎樣來度量他們的傾斜程度呢?通過這個具體的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們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到這個問題上來了,他們根據每個人的實際經驗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再從中總結出線面角的相關概念表示。
再如在隨機事件及其概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隨機事件的概念,以及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如2004年12月9日,火箭主場大戰馬刺,在比賽結束前不到一分鐘時,火箭落后10分,麥迪在最后半分鐘內接連投進了3個三分球,比分追成78∶80,最后1.9秒時麥迪又準備投三分。問題(1):這個三分能中嗎?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有些事件在試驗前是不能確定發生與否的,這樣的事件稱為隨機事件。問題(2):為什么這么關鍵的三分球交給麥迪投,而不是姚明或其他隊員呢?學生們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理解了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之分的,從而引出概率的概念。問題(3):我們能否估算出他投中這個三分球的可能性有多大?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學會用頻率來估算概率,從而進一步得出概率的計算方法。在這個問題的設計中,因為從學生感興趣的例子出發提問,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所以學生參與討論很熱烈,有效地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數學概念的得到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效的問題要能開啟學生思維的發散點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數學教學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可促使學生全面觀察問題,深入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決問題。
如在講完三角公式后,計算 ,問題:能
用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從弦化切角度,分式上下
同除以cos15°得到 ,再逆正切的兩角和差公式得
出結論;也可從15°這個特殊的角度出發,利用正余弦的兩角和差公式求出sin15°、cos15°再代入求解;也可利用倍角公式,先設法將代數式里面三角式升次,或平方、或分子分母同乘一個因式,再通過降冪擴角公式變成30°角的三角函數再求解。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歸納總結了前面所學公式,并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以說,有效的提問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對于同一問題也可從不同的角度提問,讓學生能及時轉換思考角度,便于深入地思考問題,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抓住發現問題的本質規律。
如江蘇高考題:△ABC中,a=2,b=2c,求△ABC面積的最大值。學生一般都會從解三角形出發,得出邊角關系,然后將三角形面積表示成關于一邊的函數,利用函數思想求解出面積的最值。完成后可再設置問題:△ABC中,a=2,b=2c,求頂點A的軌跡方程,并求出△ABC面積的最大值。學生都會想到建立坐標系,求出動點A的軌跡方程,再從圖像上輕松得出三角形面積的最值。對于這一問題,可分別從三角、函數和解析幾何兩個方面提問,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這樣做可使學生思路變得開闊,思維變得靈活,既鞏固了基本知識和技能,又對變量問題有了本質的認識。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得益于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因此,好的問題能帶動一堂課,好的問題需要設計,一定要有效設計。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7(7)
[2]基阿克里沃爾什、貝思丹克特薩特斯杰.優質提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3]林則亮.談數學教學中“問題”的設計[J].中小學數學,2010(1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