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承載著每個家庭的幸福,也承載著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希望。教育應該讓孩子幸福,也要讓父母幸福,從而讓千家萬戶充滿歡聲笑語。教師要努力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實現每個孩子及其家庭的幸福,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關鍵詞】家校無縫鏈接 自主學習 家校合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93-01
在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上,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在中學生教育方面家校之間要保持一致,進行合作,強調共同發揮家校“合力”作用的重要性。
一 當前中小學家校合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家校溝通實效低。存在形式多,實效低的現狀。家校溝通的主要形式有家長會、家校互訪、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開放日、通訊聯系等。
第二,家校合作連貫性差。表現為階段性強,連貫性差。縱向來看,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家校合作活動應該是一貫的,要制訂適合兒童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家校合作計劃,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則、理念要長期保持一致,目標和內容要有發展性。
第三,教師、家長溝通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認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較難實現。
二 打造學校特色教育,有效實施家校無縫鏈接,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信息快速傳遞,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格局,進一步體現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精細化,更好地實施家校交流無縫鏈接,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了如下方案:(1)由學校辦公室和課程管理處統一安排部署,形成以學部為單位,由班主任牽頭,班級科任教師包干服務學生的管理體系。(2)要求管理老師在一個月之內對每個所管理的學生做到知品行、知心理、知性格、知成績、知家庭情況,建立家校交流無縫鏈接專人專檔,詳細記錄所管理學生在校期間和在家期間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3)各管理老師針對所管理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詳細的交流方案,每周至少和學生交流一次,做好記錄,并由學生簽字。(4)每次交流后,管理老師根據所管理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電話家訪方案和家長及時進行電話溝通,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及在校表現,同時也了解學生家庭狀況、成長環境及在家的思想狀況與表現等,每兩周至少和學生家長溝通一次,并做好家訪記錄。(5)每學期期中、期末統考成績揭曉后,由學校辦公室和課程管理處統一安排,學部具體負責,各管理老師提前設計家訪方案,進行登門家訪,做好家訪談話記錄,并由家長簽字。(6)除以上規定的要求以外,各管理老師還應不定期以各種形式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并做好記錄。(7)各管理老師應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身體等各方面情況了如指掌,為學生提供精細服務,給學生創造舒心的環境,并以家校交流無縫鏈接為依托,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體現我校的教育特色。(8)及時做好訪后分析,并撰寫訪后隨感,定期進行交流。(9)學校投入專項資金確保家校交流無縫鏈接的實施。辦公室、課程管理處,學部不定期地對學生的管理檔案進行檢查,對成績突出的老師進行獎勵。
三 無縫鏈接,服務學生和家長
1.家校聯系檔案,教師與家庭的心靈橋梁
“老瓶裝新酒”是蒲城縣第三中學老師創造性地使用“家校交流無縫鏈接、學生跟蹤管理檔案”最貼切的比喻。諸如:“家校聯系預約單”、“家校沙龍邀請信”、“家校學習活動單”、“家校協同記錄卡”……眾多的協同形式中尤以“家校聯系檔案”的應用最為便捷、有實效,因而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喜愛。家校檔案主要分為教師心語、家長回音壁、孩子悄悄話三個版塊。家校聯系檔案上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記錄的在校表現,每兩周或每一月寫上一段鼓勵的評價,或是善意的提出建議,家校聯系檔案成了家長了解學校、了解自己的孩子、與教師進行交流的良好載體。
2.事無巨細同參與,家校無縫鏈接
我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倡導“學生、家長、學校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成立核心家委會和班級家委會,讓家長事無巨細地參與學校管理,并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邀請專家對家長進行感恩勵志教育,要求分擔活動中的一些工作。良好有序的家校合作讓我校實現了“比昨天更好”。
3.家校無縫連接讓學校嘗到甜頭
家庭和學校是教育孩子的兩個重要陣地,為了使兩者配合好,我校在抓好“大課堂”及“小培訓”的基礎上部分班級將通過學生群建立網上家長學校,開辟家長頻道,設有家教讀物、家教文摘、家校星空和家校聯系四個欄目,刊登了大量教導孩子的文章,家長還可以通過網絡在線請教老師解決家庭教育孩子棘手的問題,與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家長對學校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也可以直接提出來。
4.家校合作應界定好責權關系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成為近年來教育改革中理論及實踐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究其原因,是因為目前許多學校在實踐中探索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盡管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由于我國在這方面起步相對較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家校合作尚處于“混沌”狀態。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