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者憑著主觀意志強迫孩子做某事,實在是行不通的,需順其志趣,講究藝術,方能奏效。學生學習的知識是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間接經驗,僅憑課堂上教師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全部接受的。這就迫使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技巧。本人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關鍵詞】數學教學 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94-01
1938年的一天,陶行知先生應邀到某大學演講。他走到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雞往講臺上一放,抓了一把米讓它啄食。公雞驚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見它不吃,就強按雞頭“請”它吃,公雞拼命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開公雞的嘴使勁地往里塞米,公雞拼命掙扎,死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開手,后退數步,公雞稍稍平靜,徘徊一陣后,慢慢靠近米粒,繼而悠悠啄起米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以前,在課堂上,我用心良苦,自以為把理論知識講得非常透徹,為什么學生就是無精打采,缺乏興趣,難以理解呢?
如果教師只講理論,學生是不會感興趣的,而如果讓他親自動手,看到一些具體的現象,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所不同的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是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間接經驗,它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們理解性地接受、消化,僅憑目前課堂上教師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這就迫使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技巧。本人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一 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支持、贊許
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常常默認教師的評價,而且常以教師的評價衡量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同時,也常從成人的表情或語言判斷對其的評價,帶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應提倡教師采用激勵性的課堂用語,“你回答的真好,為大家開了個好頭”贊其成功;“你的想法有道理,能給大家再說清楚一點嗎?”促其成功;“別著急,再想想,你會想起來的”盼其成功。教師應對學生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二 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好奇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教材中的圖形都是“死圖”,我在教學“立體幾何”第一節課時,利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讓所有立體幾何圖形都動起來”。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與好奇心,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恐懼感。
三 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
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這樣的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發現問題,大膽提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如筆者在教“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一課時,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課件,積極參與活動,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我們可以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來刻畫三角函數,是否可以用它來幫助作三角函數的圖像呢?”“如何用正弦線在區間[0,2 ]上描出正弦函數圖像上的一些點?”“為什么要從單位圓與x軸交點A開始,將單位圓分成12等份?”“正弦函數圖像上哪些點是關鍵點?”……
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還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當做一種樂趣。
四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習學生興趣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的,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課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本身就是一節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如三角函數中,正弦、余弦誘導公式的推導;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等。以某一數學定理或公式為依據,可以設計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一般規律,體驗研究的樂趣。
希望我們為師者,能把陶行知先生“強按雞頭不吃米”的故事牢記心中,工作時要從多方面著手,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多采用現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到實用的知識,而不是空洞的理論。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