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是中國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從1904年獨立設科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巨變中,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語文教育也隨著歷史的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究“語文是什么?”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語文教育的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本文就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語文課程 語文性質 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95-01
有人認為所謂的語文,就是由一篇篇的散文、說明文、記敘文、文言文等一系列的文體組合而成的一門課程,從未想過語文是什么,語文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簡單地認為學生學習的那些課文、所寫的文章就是語文。但是,事實并不是如此簡單。中國自古以來都在進行著一種類似于今天的語文課的學習,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等,這些其實都應算作是“語文課程”的前生。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名稱進行語文教育。
一 語文的涵義
對于語文這門課程,人們一直以來雖然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但是始終沒能給“語文”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就語文定義而言,有很多種界說等,如語言說、語言文字說、語言文章說、語言文學說、語言文化說。但是在這些界說里,葉圣陶先生的“語言說”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新中國成立初期,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語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的就是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起來說就叫語文。”筆者也非常贊同葉老對語文下的這個定義。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對語文的運用。在孩童時期,我們并不了解語文是什么,也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沒上學時小孩子只是模仿大人說話的樣子,大人說什么孩子就學什么,殊不知那種簡單的對話就是對口頭語言的應用。到了上小學開始了對簡單語文的學習,也就是從單個字開始、再到對一個詞的學習、到對一句話的學習、到對整篇的文章學習。在學習字詞的同時,也貫穿了語法、修辭、邏輯、文體的學習,并同時進行著書面語言的學習和練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而這些技能的習得是在語文課的學習中獲得的。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一句話應該要怎樣說才符合語法規范、才不會讓人們誤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葉老說語文就是書面語言和口頭的語言的結合是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也很能概括語文教育的本質。因為我們就是在運用語文課上學習的知識來維持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
二 語文教育的性質及特點
語文教育其實就是中華民族母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根本性質。母語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說、會寫、會用的。可見,語文教育區別于其他學科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語文教育具有民族性,因為語文教育是中華民族語言的教育是其他國家沒有的。一個國家區別于其他國家的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語言的不同。語言的存在與否是一個國家能否依舊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個標志。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我們所接受的母語教育就是關于漢語這一母語的教育,故而,民族性是語文教育最基本的一個特點,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最主要的一個特點。
學習語文是因為我們離不開她,通過對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可使我們的思維得到鍛煉。人們把母語當成我們生存下去的一個手段,是人們在社會上生存的一個工具,我們用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想法、愿望。語文也是我們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其他學科就是靠著漢語來表達自己學科的思想、知識。除了外語教育外,中國的每一個學科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漢語。可見,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也是她的一個顯著特點。
語文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中國是文化底蘊豐厚的一個古老的國度。我們對自己國家的了解不僅僅是學習她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篇篇文章的積累、學習。語文課是由一篇篇課文組成的,但是這些課文并不是簡單的、隨便的、任意的編排,而是由編者仔細思考、認真推敲編排的。這些文章從正面、側面來描述了在那個時期中國的民風民情、社會政治等。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受到這些文化內涵的熏陶,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世界觀。
總之,語文課程正在被人們一層一層地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人們對語文課程的認識雖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在進步,語文課程不能總是停留在前人研究的領域里,重復著前人說過的話,語文課程要有自己的觀點,讓語文課程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大步朝前走。
參考文獻
[1]曾毅.20世紀語文教育批評演變之研究[J].教育評論,2006(6)
[2]李良品.中國語文課程的近現代化[J].教育評論,2005(3)
[3]張燕玲.從百年語文教育變革看語文教育的本質[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6)
[4]徐林詳、武玉鵬.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123~13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