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步不少,呈現出可喜的變化,但仍有一些較普遍的問題亟待我們去反思與改進。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反思與改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00-02
筆者因崗位性質和工作需要,近年聽了不少課,有隨堂課、研討課、考評課,也有優質課和觀摩課,總體感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步了不少,呈現出可喜的變化:課堂氣氛活躍,回歸本體的意識逐漸增強,注意引導學生讀書、思考、發現、感悟,課程資源和評價方式豐富了,讀讀寫寫多了。但也發現一些較普遍的問題傾向,亟待我們去反思與改進。下面擷取幾個教學片斷略加分析。
一 教學片段展示
片斷一: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學完生字,到鞏固環節,教師把制成蘋果形狀的生字卡片整齊地貼在黑板上。
師:現在我們開始摘果子比賽,看誰摘到的蘋果最多,并能帶大家把卡片上的字讀準,誰就是摘果能手。
學生爭先恐后地跑到講臺前,爭搶著摘卡片,多的三四張,少的一張,很多學生沒有搶到,只好悻悻地回到座位。
教師一邊讓摘到卡片的學生領讀生字,一邊看手表(迫不及待地):我們還沒寫字呢,趕快拿起筆……
顯然,老師把宣布比賽結果的事忘了。有學生嘀咕:老師,誰是摘果能手呀?
教師裝作沒聽見。
片斷二: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
在初讀了課文內容后,讓學生自由組合海面風光考察隊,海底、海島生物考察隊。老師出示以下問題:西沙群島的海面為什么會五光十色?海底、海島各有哪些生物?接著學生接二連三地匯報考察結果。課堂氣氛很熱烈,效果似乎很好。課末老師隨便問了一句:學了課文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沒想到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讓我們考察的這些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但我很想知道為什么海水有深有淺,海面的顏色不同?西沙群島的海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魚?海島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鳥?”那位老師一愣,顯然這些是他事先沒有考慮到的,隨即敷衍道:“這些問題我們課后再討論吧!”
片斷三: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
師:現在我們去打虎現場,默讀7~12自然段,思考:武松真( )啊!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評價武松,你會說什么?數分鐘后學生紛紛發言:豪邁、勇敢、身手敏捷、武藝高超、勇、智、強……學生的回答都按預想的順利進行。倏地,一個學生出乎意料地回答:狂。
老師先是一愣,隨即急忙糾正:哦,“狂”?看來還是“強”合適一些。于是輕巧地繞了過去,這位正想發表一番見解的學生失去機會后,悻悻地坐下,一臉落寞。
二 現象分析
以上教學行為都是缺乏真誠的。在片斷一中,教師所采取的鞏固生字的方式是否有效暫且不論,單說開展比賽而沒有結果就顯得滑稽而虛偽,無疑是對兒童人格的不尊重。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喜歡游戲與競賽,爭強好勝心理若利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如果言而無信,有始無終地組織競賽,非但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會嚴重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老師都是騙人的”心理定勢。
片斷二中,教師明顯存在漠視學情的傾向。書上的內容讓學生煞有介事地去探究,而真正來自學生的問題卻被忽略了。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雖嚴肅認真卻是徒勞。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表面上重視學生自主質疑,教學預設中也有這樣的環節,如“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等。但這樣的質疑往往流于形式,走過場而已。沒讓學生真提問題,提真問題,真正的問題還是老師提出,學生的讀書、交流都是圍繞著老師的問題進行的,然后,老師用極具導向性的啟發,引誘學生入彀。
“走教案”是眼下課堂中常常遭人詬病的現象之一。有些老師以為只要按部就班地“走”完了教案,便是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如果因學生的“節外生枝”打斷思路,而無法完成預設的流程,就會留下遺憾。片斷三中,教師為什么“虛晃一槍”避開這位學生的答案,而不讓學生印象中的武松“狂”一把?我們不難揣度出教師上課的心理:害怕課堂出現意外情況后難以駕馭,被迫改變預案會造成教學不順暢。
三 深度反思
1.崇尚真實——生本才是課堂的生命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教人求真,教師必須首先在人格和職業操守上“求真”。教學的本質應是真誠的交往與對話,師生通過對話在坦誠交流、溝通、互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教師要向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抒真情,不矯揉造作,也不要哄騙掩飾。倘若教師在課堂上信口開河、說話不算數,不僅損害了自身在學生心目中的師表形象,還危害了誠信道德風范,學生還怎么“親其師而信其道”呢?
審視時下的課堂,有的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選來選去還是逃不出老師既定的內容。有的老師讓學生質疑問難,但又希望學生的問題“正中下懷”,于是有的學生總在揣摩老師的心思,提什么問題才合老師的心意?有的老師分明寫錯了字,卻說是故意出錯考學生的……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已經爛熟于胸,課前經過多次試教,大戲一唱,小手如林,課堂沸沸揚揚,設計陷阱層出不窮,結構流暢如行云流水。這種虛假作秀的課堂,追求的是教師強勢表演,沒有展開扎實的學生學習過程,到最后也只能收到隔靴搔癢的教學效果。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主張從“師本”向“生本”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都應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真實的服務情懷是生本課堂的第一生命。我們要把課上得真實、質樸,不刻意雕琢,讓課堂在自然的狀態下逐步生成。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課,祛除那些作秀的成分,少些粉飾門面的花樣,多些務實的純真。崇尚真實,備課要踏踏實實,上課要扎扎實實,反思要切切實實。
2.關注學情——有效教學的基本訴求
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落腳點。“生本”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教師應洞悉學生實際,準確把握學情,有適宜于學生發展的明確目標,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需求、興趣和教學內容特點選擇得當、靈活的教學方法,組織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脫離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就會閉門造車、無的放矢,就容易造成“對話”和“生成”的無序甚至失控。教師只有充分估計、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需求,才能提高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那些無視學情存在,脫離實際一味追求時髦,講求結構流暢銜接嚴密的課,不是新課改倡導的課堂教學。
在實踐中,很多教師預設時首先考慮自己該怎么教,而不考慮學生會怎么學,也就是只考慮學生“應該有的狀態”,忽視了學生的“現實的狀態”。當前,課堂中還存在兩種現象:(1)低估。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零起點教學。學習活動一開始,學生似乎都會了,但教師由于不忍心放棄課前準備好的詳細教案,讓學生“懂裝不懂”。(2)高估。目標越位。往往教師認為非常簡單的問題,學生卻感到很困難,一些應變能力弱的教師就不知所措。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原有學習基礎的正確分析,所定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不吻合,做了許多無用功。
筆者認為,切中學情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的教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為此,教師課前預設,就要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具體地說,包括學生學習新知時所具備的認知起點、生活經驗、能力水平、情意傾向等;學生當下的需求和未來的需求;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的進步速度和潛能。備課時多想想:學生對內容是否感興趣?學習本課的最大難點是什么?學生可能會提哪些問題?為完成教學目標哪些教學策略適合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閱讀理解文本,會讓我們對學情有更清晰的了解。一堂語文課,細讀文本僅僅是前提,而讀懂學情才是高效課堂的關鍵。讀懂學情,找準教學的起點,為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實現其主動發展。
3.駕馭生成——教學智慧的“試金石”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葉瀾教授也說:“課堂上發生的一切,既不都來自于教師備課時的預設,也不完全由教師單方面決定。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其最終結果,更多地取決于學生的學情,課的具體行進狀態和教師的處理策略。”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是課堂的構成要素,注定課堂上必然充滿變數。
面對動態生成,教師能否熟練駕馭,隨機應變去捕捉現場的有效信息,調整原先預設的思路,演繹生成的精彩,是檢驗一個教師教學智慧的試金石。上述片斷三中,學生的理解新鮮而貼切,體驗是個性化的,聯系上下文我們分明感受到武松確實“狂”:于“三碗不過崗”的禁酒令中,十八碗酒入肚,喝得“狂”;面對兇猛的吊睛白額虎,借著酒勁,打得“狂”;即使在店家再三申明榜文,好言相勸下,依然我行我素,行得“狂”……可惜教師沒有好好利用這一資源,也失去了更深入、鮮活地學習課文的契機。這樣的處置方式對學生的打擊也是極大的,長此以往,我們會發現學生變得“小心翼翼”了,當然也變得“越來越聰明”,迎合著老師的心思上課。課堂上師生的“默契”配合,是以缺失真實思想的碰撞為代價的。
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順學而導,促進生成更為重要。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催生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就是善于抓住學生求知的興趣點、提出的疑點和發言中的閃光點,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最終生成知識、方法和能力。當學生中出現意外的反饋信息時,教師要憑一雙慧眼,迅速捕捉加以放大,或因勢利導,隨機點撥;或鎖定亮點,順水推舟;或追問暗示,歸謬點化……我們要善于在預設與生成之間找到平衡點,只有不懈地追求兩者的有機融合,才能讓課堂教學左右逢源,點亮智慧的火花,綻放出生命的美麗。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