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重點論述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從教學觀念的轉變、課堂教法的創新和思維激發教學方面進行嘗試。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 初中語文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06-02
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還在影響著很大一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他們對文本教材不作過多的鉆研,對教學方法也不作過多的科學選擇,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自然就會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長期下去,老師的“一言堂”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勢必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完全失去興趣,其負面影響堪憂。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 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
1.明確課堂定位——讓學生“我的課堂我做主”
作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語文新課標再次強調了“教”與“學”的關系,作為教師應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堅持做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加強一種認識: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教師備每一堂課的時候,都應以“學生學習活動”為核心設置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領下,發揮最大的潛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2.認真研究教材,創造性地達成教學目標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但它卻是最容易被教師忽略的教學“伙伴”。在提高教學成績的壓力下,很多語文教師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盲目的“題海戰”中。真正落實到課堂上的全新教學理念,只剩下“為提問而提問”的所謂教學模式,對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毫無益處。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教學從研讀教材開始,對所教內容做到心知肚明,融會貫通,取舍自如,拓展有度。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明確教學目標,創造性地完成教學過程,在此環節上“教無定法”,只要符合學情,能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運用創造性的方法,如學案教學、實踐教學、影像教學、空中課堂等。
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給予學生具體的方法指導
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如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擴展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從而避免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因為追求“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討論。應重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忽視學情、生搬硬套、機械操作地進行教學,并盲目進行評價或不作評判的模棱兩可的評價。
4.學習并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也包括對新興教學手段的學習和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之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就在于它賦予了課程更強的可感知性,學生通過影像、圖片,更直觀地了解了文字背后的內容,輔助了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如在《蘇州園林》一課中,借助介紹短片,學生更清晰地了解了蘇州園林的布局結構,對課文中的描寫更容易理解,對“說明”這種表現手法的特點也更容易把握。
二 繼承傳統,尋求新型教學模式
1.課堂提倡參與式的學習
“參與式”學習的基本要素,首先是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其次是多層次、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再次是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第四單元《民俗風情》中《本命年的回想》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備課時,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了“聊年趣——品年味——說年事——悟年情”的教學環節,在課堂45分鐘的時間里,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了舊時過年的趣事;在復述年事的過程中,品嘗了舊時過年濃濃的年味;從課文中走出來談談現在自己是如何過年的;結合兩個時代不同的過年方式,寫寫“年”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在整個上課過程中,學生圍繞“年”這個主題進行聽、說、讀、寫,每個人都能完成任務,此過程既鍛煉了語文綜合能力,也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2.課外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學習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必要的補充。語文實踐活動通常是圍繞語言學習的基本能力展開的,首先是“讀”,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是智慧的積累、感情的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其次是“寫”,摘抄、日記、周記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學生利用摘抄積累語言,練習表達;通過日記、周記去記錄日常的生活,培養自己觀察生活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再次是“說”,蘇教版教材當中出現了“口語交際”的板塊,教師可以根據內容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表達。教師還可以配合教材講述的需要,舉行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創設“說”的環境和主題,讓學生在表述中增強語文的綜合能力。
3.開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灌輸對象的狀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進而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任何教學方法都需要學生在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創設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主學習,解決疑難,增強學習能力。作為教師,讓我們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讓我們設置困難,讓學生去鍛煉;讓我們描繪理想,讓學生去實現。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育人觀,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初中語文課程在新課標的規范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學生的學情,選擇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收獲知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