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學階段,英語都是比較重要的學科,英語學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升學成績。初中是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基礎階段,初中英語學習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今后學習英語的興趣。因而,初中英語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啟蒙教育須把好關,力爭讓每位學生在初中階段都愛上英語,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技巧。綜觀現在的教學現狀,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英語題型、教學題材、解題思路、強化訓練等實戰性的教學,還停留在過去的教學觀念中,仍然是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學為輔,結果是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很多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就開始厭倦了。筆者從事英語教育多年,對此現象深為憂慮,本文主要就教學中互動模式作一探討,以期引起各位同仁的注意,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當前的初中英語教育現狀,以期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英語。
一 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教學理念是否與時俱進,直接體現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課堂中,教師是否采用新式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可看出此教師是否有改變傳統教學的觀念。而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的45分鐘,教師應努力創設好的課堂氛圍,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
1.互動的前提——教師引導
初中生剛接觸英語,對英語的認知水平偏低,因而互動式教學模式,需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動即以教師的引導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或向學生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如教學Go For It教材七(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之前,可先對學生提問:Do you like animals?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do you like the animals? 并允許學生討論,學生帶著這種熟悉的話題進入課文的學習,自然容易進入課本的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互動。
2.互動的基礎——學生自學
互動,除了教師的引導外,關鍵還得有學生的動,學生能動得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因而,在上新課之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梯式”教學目標,并向學生提示重難點,表明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自學,先發現問題、找出疑難點、識記相關知識點,為在課堂與老師共同探討教材做好準備。
3.互動的主體——小組討論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離不開聽、說、讀、寫訓練,中國的學生學的往往是“啞巴英語”,只會讀卻聽不懂、不會說。初中英語對學生的理論要求不高,因而在互動教學中,可創造條件讓學生聽說英語。小組討論即是好方法之一,分組時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小組可由4~8人組成,每組都安排優等生、中等生、差生,小組成員不必固定,可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狀況隨時調整。課前,小組自學;課堂上,小組用英語匯報預習情況,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主要是告訴大家本課的學習目標及自學時碰到的問題,匯報時盡量要求由組內成員以提問的形式進行,爭取組內每個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各個小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最后把各組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到課堂上由老師和學生共同解決,這樣做最有利于教師抓住學生的需要講述學生需要的知識點。當然小組探討也要組織好,否則容易流于形式又浪費課堂時間。
二 互動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交流互動主要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的學為主動的探討,著眼于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不告訴他們答案,遇到問題先和同學討論或查工具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也有利于促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開展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習方式,強調小組討論及組內成員的合作交流,每個小組能否獲得好的成績就依賴于組內各成員的共同努力。
三 強調團結互助,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
由于互動式課堂教學強調了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因此評價學生時,不只是依據個體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這樣教學活動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或部分優秀生的活動,而是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多邊、多向、多維互動的信息傳遞活動,使得學生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形成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有利于推動班級良好學風的形成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互動式教學模式適合中學生生動活潑和強烈的好奇心、表現欲的心理需求,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