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歷史教師的理念和教學行為有了很大變化,但常態化的課堂教學存在明顯缺失。教學中,教師忽視價值觀的引領,不能較好地把握課標要求和理解教材,缺乏課堂生成問題的處理,課堂缺少人文氣息與文化意蘊,課后不能及時反思總結等。這是一線教師需要重視和改變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要素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11-01
一 教學缺失價值觀的引領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許多常態化的歷史課堂仍以“應試”為主導,體現出功利主義色彩,缺失歷史教學應有的人文性。課堂上,教師的教緊扣考試說明,教學變成了考點的落實,整個教學內容支離破碎,課堂枯燥乏味,缺乏應有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及價值觀的引領。課堂上,學生除了記住一些歷史知識、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和方法外,并沒有生成一些讓他們終生受益的人文性的東西。學生也質疑“歷史課除了記住一些知識點以應對考試外,又有什么用呢?”
追問歷史教學的本真,人的發展不可忽視。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肩負著培養人文素養的功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而有意義的歷史教學離不開價值觀的引領和滲透,價值觀的引領應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貫徹課堂始終。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不能僅是傳授歷史知識,還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價值觀的引領,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
二 教師缺失對教材的準確把握
新課程強調教材不僅是編者、教師、學生共同對話的一個媒介與載體,而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為教師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教師應根據課標要求,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補充和重組,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有的教師卻唯教材是教,不敢越教材半步。有的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把握不到位,導致課堂教學主題不突出。新課程對教師的基本功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對教材和課標的準確研讀是教師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教師對課標把握到位,對教材解讀深刻、準確,才能使課堂教學趨于成功。
三 課堂缺失人文氣息與文化意蘊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導學案、教學案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導學案等確實在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們也使課堂教學走向了程序化,課堂上學生只是按照導學案閱讀教材,完成知識填空等學習任務,教師只是根據導學案的流程設計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進行所謂的自主學習和探究,過程中穿插教師的所謂精講,再配合當堂的訓練。教學就像生產的流水線,機械呆板,教師缺少自身文化內涵的展示,課堂缺少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力,教學缺失應有的思維性和情趣性。教學缺失了“情”,便丟掉了感染力,教學缺失了“趣”,便沒有了吸引力,課堂缺失了“情趣”,也就缺失了人文性。
四 流程缺失生成性問題的處理
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而課堂互動具有生成性,對課堂生成的有效處理是教師應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大部分的教師由于功底薄弱而在課堂教學時不敢放開,害怕課堂的生成會打亂自己的教學預設,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給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在隨堂聽課中,筆者常發現學生會提出一些疑問,如有的學生提出:“民主與共和是不是一回事?”“為什么維新思想和戊戌變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而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是思想解放運動?”等,面對課堂的生成,教師往往繞開學生的疑問,自顧自地講下去。
教師這種處理方式,限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思維的開展,也阻礙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生成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特征之一。面對課堂的生成,教師應一方面肯定學生的質疑能力、思考品質,另一方面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知識的鋪墊,合理的闡釋,或巧妙地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五 課后缺失總結反思
新課程需要教師不斷地檢視自己的教學。翻看教師的備課筆記,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的課后總結和反思是空缺的。教學是一項復雜工作,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和反思,不斷改進和創新。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才可以明確教學的得與失,積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智慧,最終實現由工匠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
當然,反思需要理論的支撐,專業的積淀。否則,反思有可能是盲目的,看不出自己的問題,找不到科學的解決途徑。故反思需要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多讀學術專著、專業刊物,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初中歷史課堂要素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歷史教師對新課程精神、學科本質等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二是“應試教育”的壓力,不得不把追逐考分作為第一要務。三是歷史教師自身功力不足,缺乏歷史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學術成果的學習,不能在提高專業知識上多下工夫。初中歷史新課改已在路上,如何使歷史新課改真正得到落實,任重道遠,需要廣大歷史教師且行且思且變,不斷求索。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