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載體。實現創新教育,在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同時,更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創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12-01
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本人就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淺談幾點做法。
一 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
轉變教育觀念,是創新教育的前提。教師在創新教育的實施和探索中,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準確把握歷史課程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理論,選擇、調整歷史教學策略;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加以應用;熟練掌握各種課程資源材料,在教學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這些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注意自身的師德和素質修養,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積極和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還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
二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其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根據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特點,教師應讓學生大膽想象,進行智力冒險,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成長為創新性和獨創性人才。剛開始大部分學生比較膽小,不知如何提出問題,我就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講“維新變法運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鼓勵學生大膽作答,只要能積極思考回答,不論答案正確與否,都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思維打開了,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書上的內容,還將課外知識、已學過的其他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許多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表達對學生的關心、尊重及真誠的情感,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反應,從而轉化為創造性和內驅力,激活他們的思維主動性、創新性。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潛在智能,并使之成為創新意識的發源地。
三 創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
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賞識學生,要以積極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不怕出錯、敢于求異的良好的學習心理,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
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對于神機妙算、遇事先知的諸葛亮,教材只從正面談到他的智慧、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他也有許多的不足。此話一出同學們立即來了興趣,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提出了諸葛亮的不聰明之處:(1)用人多疑,不會招賢;(2)事無大小,親自過問;(3)缺少勇氣和判斷。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疑問,這一行為本身就蘊含創造思維的火花。為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大膽提出問題,不唯書,不唯上。“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它們的關鍵在于“新”和“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在“新”和“異”上做文章。當然,“新”和“異”并非隨心所欲,毫無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史實,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與判斷,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嘩眾取寵。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走出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每個學生認識自己,督促自己主動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來實現的。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銳意創新。此外,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水平、不同性格特點,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訓練內容,采取不同的手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通過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學習,實現個性發展,以達到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繼萍.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構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