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銀希望小學全體語文教師參與了這項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以期能為當前的語文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方法 學習內容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18-01
一 對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反思
1.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之間的關系
中銀希望小學全體語文教師在參與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要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對于某一教學內容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宏觀方面的引導,同時對于實現的目標所要經歷的方式方法進行明確引導。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應明確指出:學生應把握的知識點,以及如何能真正地把握所學的內容。其中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目的就是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至于放任自流,盲目地學習,始終沿著既定的學習目標來進行學習。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確定學習目標之后,至于如何達到學習目標,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方法,這時就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作用,讓學生自己去領悟、理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真正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之間的相互關系,兩者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共同融入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這樣就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2.要搞好課堂“合作學習”這一環節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我們發現,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僅僅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學生并不能從中獲取預期的收獲。如某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后,要求四人為一小組談談初讀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么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還有什么辦法把車拉出來?”筆者認為:上述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兩次都毫無意義。
所以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搞好“合作學習”環節尤為重要,我們應摒棄過去為“合作而合作”的教學方法,避免“合作學習”浮于表面,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適合學生的“合作學習”環節,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根據多年實踐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1)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學生探索、合作能力時;(2)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3)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二 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欢?,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知識性與人文性相互分離的現象。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人文性提升,這較多地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專題:“課文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睂W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了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這樣教學的結果使學生往往特別關注所學內容的知識性,而忽視了其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性,其教學過程缺乏生機和活動。
有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為了體現人文性,而忽視了其教學過程中知識性的學習。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是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的:(1)山川、狗、羊、種子的家都在哪里?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后,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由于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的時間。這種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著學生對于該課內容的知識性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知識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春風,中銀希望小學全體語文教師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探索適合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學模式,以期為當前的語文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