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作為新一代的小學語文老師,我思索著,總覺得應該賞識學生、關注學生、設計氛圍、開放思想,給學生一個“新而不俗”、“新而不花”的課堂。
【關鍵詞】賞識 關注 設計 開放 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19-01
語文課堂因為充滿趣味,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你問學生語文、數學、英語幾門課中最喜歡哪一門?學生會毫無疑問地說是語文課,正因如此,語文課對孩子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談到農村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課?這個話題,源于一次外出聽課,是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送教下鄉”的教研活動,北小的何義田副校長作了《感受情智教育》的專題講座,講座中提到了這一話題。確實對于我們開發區的學生來說,搬進了嶄新的教學樓,電子白板也裝配到位,雖然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學生還是從前的學生,還是剛脫離了鄉村的學生,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適合他們呢?他們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呢?
一 賞識學生,激勵學生樹立自信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業,課堂則是走出人才的地方。我們農村小學語文課堂能走出什么樣的人才,一直是每一個教師所特別關注與期待的。然而,這里的語文課堂里的學生卻缺少應有的自信:教師在講臺上使出渾身解數,引導、等待,學生卻兩眼直盯著等老師“口吐”答案,讓其答題,他會不好意思地站著。學生缺乏表達的自信,缺乏對已掌握知識的正確性的自信,缺乏爭辯的自信等。學生自信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種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因此只有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手段,讓賞識學生走進教師的心靈,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
二 關注學生,發揮學生潛能
教過農村學生的老師通常都有這樣的體會:農村的學生紀律性差,缺少訓練,而且活潑好動,他們的活動方式也很多樣。因此關注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在發現中學會賞識自己,從而逐步樹立學習的信心,讓自主選擇成為學生的權力。要賦予學生自主的機會,把學生應有的權力還給學生。首先是“選擇權”,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是主體自主活動的體現。教師的作用是為提供機會和可供選擇的學習材料。讓自主說話成為學生的需要。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力,還要給予足夠的機會,讓其自由表達見解。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說話”大多是為了回答教師提出的一系列零散問題,很少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學生說話,除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不解之外,還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當學生“說話”時,我們教師的責任是“傾聽”,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說話,如學完六年級上冊《把我心臟帶回祖國》一課后,一位學生說:“埃斯內爾在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里面會有些什么內容呢?”這是對教材的挑戰啊!當學生處于自信狀態,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時,學生才能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多讀、多思、多說、多聽,而教師則隱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三 設計氛圍,實現零距離對話
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只是“接收器”,談不上和誰“對話”。作為教師,要設計一定的氛圍,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師生”和“生生”之間親密的零距離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課文中的這個人,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實現文本對話。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像從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要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零距離的接觸!
四 開放思想,開放課堂
我們不能沿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包辦了學生的一切。要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應開放課堂,讓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然后讓他們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
五 放飛思緒,感悟課堂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要在學習中把課文中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如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我覺得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杜甫的愛國情懷,全詩通過一個“喜”來反應。如何讓農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詩中的圖來體會,接著讓他們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這樣,學生們自然就感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同時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動。
我覺得以上幾點見解與做法,會給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力爭讓“新而不俗”、“新而不花”的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更好。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