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筆者總結了自己在長期從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方式方法,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外閱讀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20-01
現階段的小學生,接觸媒體較多,平時除了上課,很少接觸課外書,特別是在農村,課外閱讀的學生更少。筆者綜合自己幾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認為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如果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將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 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的成果。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就有動力。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工作和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過程和結果評估,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外閱讀的指導要注重目標的設定,必須靈活性強,層次性明顯。當然,僅有目標還不夠,還必須讓學生對課外閱讀充滿興趣。可通過推薦學生感興趣的讀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推薦讀物,充實學生的閱讀資源
1.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
現行使用的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適合學生閱讀和開展教學的文章。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相關知識的介紹,會使學生感受到課外知識的趣味性,而要獲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讀與課文相關的書。這些書可以進一步充實課文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
2.選擇敘事作品和合適的詩歌
新課標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多閱讀這類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傳授方法,確保學生的閱讀效果
課外閱讀是教學的課外延伸。要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果,關鍵在于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1.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后記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2.做到摘錄與寫作相結合
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的詞句和片段摘錄下來,以備所需。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具有探究性閱讀和創新性閱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后,要思收獲,談體會,發表見解,寫出讀后感,做到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四 正面引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時間閱讀的習慣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花費的時間較多,特別是小學生,并不能或不懂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和隨時翻閱書籍的習慣,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導學生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批注。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學生摘抄,感受較深的要求寫成讀書筆記或讀后感,定期讓學生們交流,養成讀書動筆的良好習慣。每周上好課外閱讀的指導課,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鑒賞力,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 不斷激勵,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
學生課外閱讀效果如何,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激勵和評價體系。通過觀察法、調查法等方法可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概況,根據學生的積累情況、寫作水平,可進行評價。
1.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評價體系中應考慮到學生個性和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也要突出評價學生某方面的良好表現,做到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2.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他人的評價相對比較公平。他人評價包括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通過同學互評,使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又提高了各自的能力,教師評價則有比較性,他人評價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效果。
重視自我評價是現代教育評價的一個突出特點。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不斷反思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學到了什么,方法是否科學等。當然,自我評價主觀性較強,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要做到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課外閱讀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力的補充。作為教師,應重視這一教學過程,從目標、資源、方法、習慣、評價這幾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朝輝.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