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與翻譯歷來都是考生的難點,因而也就成了師生備考中的重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文言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文言翻譯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提高能力,為高考備考工作鋪平道路。這樣,在高考備考時,通過答題技巧的指導和實戰演練,力爭使這一難點變成得分點。
本人結合多年高三備考指導的經驗,總結出文言文備考的“四原則”和“三注意”,以期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 四原則
1.以“本”為本的原則
即在備考中,要以課本為本。理由有:(1)因為高考所考查的文言知識基本涵蓋在課本知識的范圍之內;(2)因為課本知識是基礎、是前提,只有熟透了課本知識,才不會使我們的備考工作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中,一定要回歸課本,對課本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使課本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中120個實詞、18個虛詞和4種句式(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是重點。
2.以“讀”為先的原則
即首先要細讀文本,要求讀出文本大意,讀出疑難點,讀出考查點。讀出文本大意是一個前提。因為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一般選用的是人物傳記,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材料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什么人,寫了他的哪幾件事,其任職的變遷過程以及個性特征怎么樣等。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節選自《舊唐書·李揆傳》,所選文本主要講了李揆自幼聰明好學、入仕后有遠見卓識、與呂某交惡、遭元載報復等幾件事,其任職由右拾遺直升至宰相,因呂某事而一再貶官,后又再次升遷,直至“以疾卒”。李揆的性格特點主要有:聰明敏捷,好學上進,有遠見卓識,但又汲汲于名利、嫉妒他人、傲慢自恃等。了解了這些基本內容,就可以把握住文本大意,解答試題也就容易多了。
3.以“詞”為重的原則
即以理解文中實詞為重點。這不僅是做試卷中第四小題的需要,也是翻譯的需要。其方法主要有:代入法、推測法。“代入法”就是將選項中的解釋代入句子中,聯系上下文,看是否說得通。“推測法”就是聯系上下文來推測這個詞應該怎樣解釋,再聯系課本中所學知識加以印證。如《清史稿·列傳第十一》中“夜薄其城,率驍卒先登”中的“薄”字,根據句意可推測為“接近、臨近”之意,再聯系《陳情表》中“日薄西山”一詞,可斷定其應解釋為“迫近”。再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中的文言文閱讀第4小題判斷對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正確與否,其中B項對“少聰明好學,善屬文”中的“屬”字解釋為“撰寫”,這就更簡單了,只要我們回想起課本中《張衡傳》中的“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的句子就可以作出判斷了。
4.以“達”為主的原則
即在文言翻譯時,要做到語言通順明白,合乎事理和情理。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曾提出過文言文翻譯的“信、達、雅”原則,那是較高層次的要求;《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考綱》中對文言文翻譯的要求是“能譯出句子的大意”。因此,文言句子的翻譯只要能做到“達”就可以了。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中的文言文翻譯第2小題“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余州焉”,只要譯作“當地州郡長官稍有輕慢,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就可以了。
二 三注意
1.注意字字落實
文言翻譯,首先要求字字落實。一般的方法是將句子以詞為單位切分開來,然后逐詞翻譯、串連成句。要防止出現漏譯的現象。如“若子才,無施不用,焉用贈?”(《新唐書·張文瓘傳》)一句,有的學生譯為:你很有才能,不用饋贈,哪里用贈送禮物呢?其中將“若”漏譯,導致將“施”錯譯。應譯為:至于你的才華,沒有什么干不好的,哪里需要用贈物(的方式來警策)?
2.注意省略成分
文言中有許多省略的現象,如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量詞等,如果在翻譯時不能將其補充進去,句子就說不通,前后文就難以銜接。上文所舉就是一例。再如“上醫醫國,其次(醫)疾人”、“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議論)于市”、“輮以(之)為輪”、“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沛公軍(于)霸上”、“軒凡四(次)遭火”……
3.注意第6小題的內容
高考試卷中的第6小題(即文言文閱讀第3小題)是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理解,其選項內容對我們理解文本大意,甚至解釋字詞都有一定的幫助,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些有效信息,準確解釋詞句、理解大意。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中的文言文閱讀部分,第6小題D項中有“元登相位后,對他報復,致使他全家衣食無著,在各州漂泊十多年”的話,就可以作為翻譯第2小題時的參考。這一點已成廣大師生的共識,此就不贅言了。
總之,我們在文言文閱讀與翻譯的備考中,首先要克服畏難情緒,其次要善于總結規律、尋找正確的方法,再加上一定量的模擬訓練,我想,這一難點一定會變為得分點。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