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可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語文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關于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1.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以教材為中心式。課堂上,教學的目的是“學這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寫作特點”。
第二,以教師為中心式。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采用“談話法”教學,教師先預設好結論,然后引導學生猜測,這其實仍然是一方強行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第三,以寫作為歸宿式。這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以讀代寫,“立竿見影”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
第四,以考試為終點式。這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稍作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象、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余。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相應地找出考題可能會涉及的內容。
2.閱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第一,理解新課標的理念不深入,觀念轉變緩慢。許多教師對新課標中的理念持懷疑態度,總是擔心這樣的教學,學生不能考高分。因此,許多教師依然放不開,還是“牽著學生走”;依然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教參的性質確定方向,然后牽著學生朝既定的方向前進。講風始終昌盛不衰,“滿堂灌”依然是主要方法。閱讀教學出現了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學方法仍保持原有的現象。
第二,閱讀角色定位不準,閱讀課成為知識課、訓練課。為了應試需要,許多老師的閱讀教學成了“知識點”的講析教學,一篇完美的文章往往被肢解,學生對課文沒有整體感知,學起來味同嚼蠟,難以獨立思考,發揮創新精神。這樣,閱讀成了沉重的負擔。就其角色而言,學生不是閱讀的主人,教師不是閱讀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
第三,閱讀課堂無民主性,無學生的閱讀個性,無合作探究式的氣氛。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許多教師不愿與學生平等對話,一起討論,互相交流,往往忽視學生的環境、閱歷、性情等因素的差異和閱讀體驗、理解的差異,對學生的多元答案不予認同,不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致使學生探究機會減少,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道路阻塞。沒有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取長補短的合作學習。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的觀念不轉變,教學方法不更新,閱讀教學效果很難提高。
二 熟悉新課標,領會新理念,實施新閱讀教學
1.轉變傳統理念,變“講”為“導”
要實現教法的改變,首先,教師的觀念必須轉變,方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法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禁錮他們的想象空間,從而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因此,“滿堂灌”必須廢止。教師應潛心探究“導”的教學藝術。開放性的課堂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師在課下充分地做好準備工作,在學生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適時加以點撥、引導。
2.激發興趣,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要結合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加以引導更好地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長期的對學生進行灌輸,會養成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不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學會與學生平等對話,創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引導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他們的表現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能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3.形成平等的互問互論氛圍,讓課堂“活”起來
課堂上,教師可以從講臺上走下來,由前臺的“演員”角色變成幕后的“導演”;學生可以從講臺下走上去,由臺下的“聽眾”變成臺上的“演員”。讓學生由靜止被動的“錄音機”變成捕捉知識信息的“攝像機”,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師生間的互問互論,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設置的疑問,可先不告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揣摩、比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
4.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要成功,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教學在交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注意閱讀習慣的養成教育。(1)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要求用普通話正確、順暢地朗讀課文。(2)讓學生養成能說會道的好習慣。要求學生走一條“讀——想——說”的新路子。(3)讓學生堅持處處留心,養成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的良好習慣。(4)讓學生養成堅持寫日記的良好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將終身受益。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