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尤其強調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而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研究中,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主動、能動、創造性地學習,積極培養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力,主動調控學習情緒、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教學中教師應從哪方面入手呢?筆者試作一些探討。
一 更新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更新觀念,強化主體是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采用新的好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角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首先,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英語是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基礎課程,教學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教師及教學條件固然非常重要,但這都是外因,還得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之一。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要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得好、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其次,教師應樹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把傳統的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備課時以“研究學生、學法”為主,“研究教材、教法”為輔,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明白教師只是他們的疏導者和助學者,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新課改下,為應對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教師應摒棄“教師決定一切,學生依賴教師”的思想,重視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共同管理的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二 培養興趣,激發積極性
培養興趣,激發積極性,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唯有學生有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須盡其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興趣就會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開展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訓練。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教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多聽、多看、多摸,充分調動學生多種器官的活動性,使學生身心均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以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如講“Shopping”購物用語時,課前先讓學生準備好相關物品,選派學生當顧客,教師自己扮演售貨員和學生進行情景對話,由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和購物相關的英語句型,師生之間一問一答,既有趣又可考驗師生間的默契程度。在與老師的對話中,使學生平時所學知識得到充分運用,增強學習成就感,對英語的求知欲自然被進一步激發,渴望學習英語。
三 營造和諧課堂,建立新型的師生民主平等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般情況下,學生對哪個老師比較喜歡,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一定不會討厭。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有優良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得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關系。羅杰斯曾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只有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老師進行相互探討,勇于創新。教師也要轉變觀念,將教師教為主的課堂變為學生學為主,與學生平等相處、共同探討。要尊重信任學生,使學生身心均處于舒適狀態,以最佳狀態投入課堂活動中。因而,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師生之間的情感因素,設計適合師生的教學方案,分階段、分層次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并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公平正確地對待每位學生,注意言行舉止,盡量給學生一種親和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其實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很多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不敢開口,或許是因為害怕犯錯被英語老師批評,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需注意每個學生的反應,抓住他們的表情,及時讓他們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當他們犯錯時,不要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應允許學生犯錯,給他們一個安慰的眼神或鼓勵的微笑,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師生關系就會越來越有默契。可多使用“Good try! Try again! Don’t be afraid! You’re clever!”等鼓勵性語言,用愛心去呵護、啟迪每一個學生,用愛去鼓勵學生,讓每位學生享受愛的教育,在愛中茁壯成長。
學生是有著不同個性的群體,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結合學校的條件及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探討適合師生的教學方法。本文所講方法只為同行們提供經驗借鑒,意在提醒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被充分激發出來,就會自覺、主動地學習,完成教學目標就不是難事。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