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學手段的滯后、教學信息的單調,以及實踐活動的缺乏,導致了當下生物教學成效普遍較低,本文旨在引用各種創新機制來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 創新機制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36-01
初中生物課程作為一項不斷發展的實驗性學科,并且初中生物課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我們要創新機制,改善初中生物教學。初中生物課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大自然,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課上講課,課后留作業),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生物教學效率不高。針對當前生物教學中的薄弱點,應當以創新的機制從各方面入手,提高教學效率。
一 初中生物教學窘況
在重視知識性目標的傳授,而忽視或輕視能力培養的模式下,雖然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點,卻缺乏對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應用于實踐的能力。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會使不少學生失去對初中生物學的學習興趣,不假思索地接受,缺乏創新質疑的能力。久而久之,導致生物學的教學效果不佳。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不僅要掌握課本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大膽試驗,不斷引入創新機制,強化初中生物教學。
二 課程導入方式的改變
觀察和試驗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新課程的試驗演示,不僅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還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得以提高。如“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這一課的學習,把“水分進入莖的體內運輸”作為引入新課的試驗,讓學生在前一天把枝條插入滴有紅墨水的水里,上課時,讓學生踴躍發言,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并試著解釋其原因。
我們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導入新課。我們利用學生身邊的自然現象以及實際生活設置情境,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從這些例子入手,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三 利用情境導入
教師可以利用同學們了解的情境導入知識點,如可以引用孫悟空把一根汗毛變出自己的例子引入克隆技術的概念,在通過講述克隆羊多利來具體講解克隆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VCD片段進行課程導入。當然,日常生活情境也應帶入生物課堂,如講病毒時,可以放一些艾滋病的相關常識,給學生講述艾滋病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當學生產生好奇時,再給學生講述艾滋病病毒的結構及特點。
四 教學方法的改革
1.明確教學目的,滿足教學需求
經過多年的探索,探究教學是一種較為成功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而且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如在環境保護的課程中,讓學生親自調查污染的來源以及給周圍居民帶來的影響。
2.將教學目標細化,將其作為探究問題
讓學生在思考、談論、探究中學習。這種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知識是牢固的。如學習“鳥兒適于飛翔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然后再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圍繞問題做出相應的假設,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全班學生共同討論,然后進行總結。教師最后結合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在這一環節上教師要及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路,盡量提高學習效率。
3.在學習微觀知識教學中,加強多媒體課件的應用
多媒體課件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生物的演變過程,提高了教學的形象程度。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教學結構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有關草履蟲變化過程,將草履蟲的生活習慣從消化到呼吸全部演示一遍,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草履蟲的存在,從而為下次的課程作良好的鋪墊。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氣氛,運用模擬課件演示“兔子動、靜脈的流動方向”。用不同顏色表示動、靜脈的流動方向。動態的演示使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效果更加明顯。
五 講究學習方法的指導
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要把教學的最后落腳點定在“學會”和“會學”上,要把“授之以魚”作為教師的責任。教師應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這種根據學生自己的知識、能力、潛力而制定的教學計劃,是對學生的尊敬,不僅能使學生樹立自信,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物課程的優化要從生物課前導入、課程的展開方式、課堂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入手,努力創造一個高效率的和諧課堂。當然,課堂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不能墨守成規,教師要采用高效的、靈活的教學方式,打造一個高質量的課堂教育。只要是能讓學生的知識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思維得到擴展,那么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吳滌.把好實驗關口,突顯課堂實效——演示實驗在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1(6):81
[2]鮑慧敏.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當代文化與教育研究,2013(2):163~16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