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常規化學課堂進行觀察,發現課堂中的一些教學缺陷,如教學目標統籌缺陷,教學中的生成性缺陷等,本文就此闡述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缺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39-01
2008年秋季,江西省高中教育全面進入新課程實施階段,幾年來,大家對新課程的認識由迷惘到逐漸清晰,對新教材的應用也由不適應到逐漸熟悉。但筆者通過對課堂教學的長時間觀察與思考,發現課堂教學中明顯存在一些缺陷,現將有關認識闡述如下:
一 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統籌缺陷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組合成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但在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統籌。有些教師過分注重形式,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的缺失較嚴重。我認為課堂教學中,只有通過情感的相融才能調動師生的情緒,使課堂生氣勃勃。要使學生能理解和真正獲得知識,所依靠的核心因素也在于學生自有的情感和感悟。教師要關注學生生存的方式,實現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體驗,實現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
二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缺陷
隨著新課程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家越來越認識到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課堂中師生或生生間的互動與合作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比較好的形式。在互動的過程中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生成性,所以說生成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而實際上課堂教學預設性太強,使得課堂缺少靈氣,大多數教師不敢放開,因為生成的課堂會打亂教學節奏,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會出現課堂教學的混亂,更有可能會給教師帶來一定的“麻煩”。如在“硫的氧化物”的教學中,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一瓶未知的紅色溶液,然后向該溶液中通入SO2,發現溶液的紅色逐漸褪去。請你猜想該紅色溶液可能是什么?請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學生交流得很熱烈,也都在教師的預設范圍之內,突然有一個學生提出:“可能是滴有KSCN溶液的FeCl3稀溶液”,因為Fe3+也能氧化SO2,發生了如下反應:2Fe3++SO2+2H2O=2Fe2-+SO42-+4H+,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動,溶液逐漸褪色。這一猜想出乎老師的預設,教師不敢給予學生評價,只好說課后再討論吧。很明顯該學生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很多。因為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對生成資源處理能力的缺失使得課堂失去了許多智慧的思維碰撞。
三 課堂中教師缺少實驗意識
很多化學課堂是教師講得多,學生探究活動少。有教師認為:“不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同樣能掌握學科知識,不做實驗照樣做實驗題,做實驗也做不好實驗題。”而且現行教材學生活動與探究內容多,確實造成了教學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導致“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等欄目均變成了“聽講與記錄”。如在教學“苯酚的性質”時,在處理苯酚鈉溶液中通CO2后,除了生成渾濁的苯酚之外,反應的無機產物是碳酸鈉還是碳酸氫鈉?甲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生成NaHCO3;乙老師請同學們根據元素守恒的原理分析,猜想無機產物是什么?學生通過交流之后,乙老師說是NaHCO3;丙老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判斷,猜想無機產物是什么?學生交流后分為兩種觀點:一是NaHCO3,二是Na2CO3。丙老師提出能否用實驗證實呢?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實驗方案:(1)向苯酚的懸濁液中加Na2CO3溶液;(2)向苯酚的懸濁液中滴加NaHCO3溶液。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由“苯酚與Na2CO3溶液不共存”的現象,得出產物是NaHCO3的結論。
四 對課本教材、高考試題缺少研究
任何一本教材的編寫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但有些教師卻始終對教材深信不疑。如在設計實驗比較乙醇與苯酚中羥基中氫原子的活性的教學內容中,實驗現象并非理論上想象的那樣,而是乙醇試管中鈉開始沉于試管底部,劇烈反應,產生大量氣泡,鈉上下浮動,直至消失,溶液始終澄清;苯酚試管中鈉一直沉在試管底部,產生氣泡開始較快,隨即逐漸變慢直至反應幾乎停止,鈉粒表面附有白色粉末狀物質。可見按此設計并不能達到實驗目的。
近年來,在新的評價理念下,高考化學試題的設計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試題有情境性、開放性、思維性、實驗試題的設計性和學科知識間的綜合性等特點,對促進中學化學教學改革,指導中學化學教學,提高化學質量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但有的教師對高考試題的研究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試題的研究只看到具體的某一題,而沒有放置于整卷的背景下進行研究,也沒有深刻領會當年該試題的目的和功能,導致在平時的教學中選擇習題進行組織教學時出現超前、超難等現象。
五 結束語
同一問題不同的教師教學效果不同;教師在課堂中自身的規范性和示范性不夠;另外,我們抽查了20位老師的備課筆記,課后總結和反思只有極個別教師做文字記錄,絕大多數老師沒有認真進行課后的總結和反思。教學本身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因而需要不斷地總結與思考,不斷地學習,只有通過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思考,并進行適當的自我評價,反思總結教師教學的手段、方法、策略和學生學習的情況,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會總結就不會成長。只有借助總結、反思和學習,不斷增強積累,才能使自己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自我超越的鮮活個體。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