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中真實的東西最能感召人,讓人的精神與情感得到升華。而學校教育是提升學生各種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組織真實的生活化課堂,讓生活走進化學課堂,注重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教育 課堂 實踐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44-01
一 學生動手實驗,主動獲取知識
當今課堂上相當一些學生不喜歡化學課,聽課的目的也只是達到B等級。實驗部分的內容對于中等生以上講了N遍后還會出錯,更不用說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了。要解決這一問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獲取真知。如在學習“鐵生銹及防護”這一課題之前,我讓學生課外自己動手做四個實驗來突破生銹原理實驗器材及藥品:汽水瓶4個、瓶塞2個,及純凈水、食鹽、鐵釘。實驗過程:(1)將4個汽水瓶分別編號為A、B、C、D,A瓶內迅速放入一枚鐵釘后立即用酒瓶塞將瓶口塞住,將蠟燭融化后封住瓶口的縫隙,使其與外部的空氣無法接觸。(2)在B瓶內裝入一整瓶煮沸后的純凈水,并使純凈水將鐵釘完全淹沒。再用瓶塞將瓶口塞住,并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將瓶口的縫隙封住。(3)在C瓶內裝入少量純凈水,使鐵釘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氣中。(4)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純凈水并加入少量食鹽,將鐵釘一部分浸泡在鹽水中,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氣中。
根據實驗記錄結果得出結論:鐵生銹的必要條件是氧氣、水同時存在;在有鹽的情況下,生銹的速度會加快。
通過讀書思考學生不難寫出相關的反應式,同時理解電化學腐蝕比化學腐蝕快。于是更容易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鐵器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涂了油漆的鐵制品不容易生銹,大海里行駛的輪船要嵌入金屬Zn。
二 教師創設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落實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師除了自身解讀教材外,還應對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的重點、難點之一。學生對于這一模塊掌握得不太好,記不住一些重要的反應,也就不能理解性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與經驗,提供與當前學習相關的富有生活色彩、反映生活的教學情境。以下就是鐵的性質教學片段:
展示藥品:速力菲(本品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顯暗黃色)。
適應癥:用于缺鐵性貧血。
藥物相互作用:維生素C與本品同服有利于吸收。
演示實驗并投影相關問題:(1)取藥品研碎,溶解后忘記加入氧化劑直接滴入KSCN,結果出現了淺紅色。(2)加入哪些試劑可以使上面的溶液顏色加深?(3)向Fe(SCN)3溶液中加入KI時顏色變淺至褪色寫出相應的方程式。(4)與維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維生素C有何作用?(5)設計實驗測速力菲中Fe的含量。
設計的五個問題由淺入深,囊括了以下知識點:二價鐵(Fe2+)易被氧氣氧化生成三價鐵(Fe3+);掌握考綱中規定的中學階段常見強氧化劑;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和高考要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掌握得不好,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氧化劑被還原成什么產物,還原劑被氧化成何種物質。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寫出反應式,在講課時就詳細地介紹了氧化劑的還原產物,效果很明顯。上述兩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容易明白速力菲與維生素C同服實際上就是防止二價鐵被氧化,相互間的轉化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學生生活經驗多了,學化學興趣必定會增加,同時真正感受到知識的重要作用。現在單一高考的制度,綜合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已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本科畢業生貶值”沖擊著我們的價值觀,在許多人的眼里學校培養了許多眼高手低的考試工具。化學實驗的設計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化學功底和化學思想;學不好某學科其實就是缺乏本學科的素養。
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學有所為”的樂趣,有利于激發學習熱情,激勵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 理論聯系實際,體驗自我價值
對學習過的知識點,我便提出生活現象或情景讓學生根據所學理論進行解釋。如在學習過了二氧化硅的性質之后,我讓學生解釋玻璃雕花的原理、如何鑒別真假水晶。這些問題使學生加深了對二氧化硅的認識,也增加了生活經驗。在學習了沉淀溶解平衡后,聯系“柳州鎘污染”事件,提出問題:要快速降低水中鎘離子濃度,應怎樣做?水中鎘離子沉淀完全時,應該選什么好的沉淀劑?在選擇沉淀劑時要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問題的解決,促使了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把握。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知識,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價值。學生能學以致用是教學的重要原則,也是課堂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化學課堂生活化實質就是將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理論聯系實際。在平時的化學教學中生活化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隨手從生活中拈來作化學教學材料,從而使課堂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尤潔、華激文.談生物課堂的生活化[J].中學生物學,2008(11)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吳富祥.創設生活化的化學課堂[J].才智,2010(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