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需要廣大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改革、創新,改進教學思路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為有效,學生更好地發展。為此,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了“七字教學法”的應用與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七字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46-01
在教學中,經常見到學生問“怎樣才能學好數學”,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研究、總結出“看、思、聽、問、練、歸、記”七字教學法,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一 “看”
學習數學首先要多看。看課本,看教材中要學習的內容,看課外參考書等。老師講課前要看,即預習教材中當天要學習的內容。老師講解后要看,即復習所學內容,進一步深化理解。待教材內容理解、掌握后,還要看課外參考資料。老師應引導學生讀書,指導學生看書,如第一遍要粗看;第二遍要細看,用心去看;第三遍,要研究性、探索性地看,從而進入第二個環節——思。
二 “思”
學習數學要多想,多思考。認真地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的重要性。當然,自己提出的一些問題,很可能是自己思考后都無法解決的,或對自己思考的結果不能肯定或不太滿意,那就要進入第三個環節——聽。這個過程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 “聽”
學習數學要多聽。上課認真聽講,用心去聽,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上多聽老師講解,課后多聽老師、同學講解,在聽的過程中也要思考,多置疑,如果老師所講與你的觀點不同,或老師沒有講到你的問題處,則必須進入第四個環節——問。
四 “問”
學習數學要多問。所謂“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常說“勤學好問”,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定要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通過提問題,可以使自身的問題得以暴露,便于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指導和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其思維能力。要會引導學生看書、思考、聽講、提問,尤其是引導學生提問。在學生的問題得到解決后,就需進入第五個環節——練。
五 “練”
學習數學一定要多練。學生在理解了知識,知道了方法后,還得多練習。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練習,可以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練習,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老師要精講,學生要多練。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練習,一般一個知識點,一個解題方法,一個題型,有3~4道練習題即可。學生練習后,就進入第六個環節——歸。
六 “歸”
“歸”就是歸納、總結。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重點,二抓關鍵,三抓聯系。歸納分為:知識的歸納和方法的歸納。知識歸納主要包括:有哪些概念、性質、定理、公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等。方法歸納包括:有哪些知識點、題型、解題方法,哪類題常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應從哪個角度去思考,如何找到切入點等。通過歸納,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通過歸納,可使復雜問題簡單化。通過歸納,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思維能力,使思路更清晰。通過歸納,可以形成整套的方法,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也便于記憶和應用。在經過自己理解、深思熟慮,甚至是自己探索和歸納后而得出的方法、結論,要記錄下來,進入第七個環節——記。
七 “記”
“記”就是記錄和記憶。對歸納出來的知識點、學習方法、解題方法、思考問題和探索問題的方法先記錄下來,再作記憶。根據遺忘規律,要定期對知識進行復習,使這些知識和方法不被遺忘。要復習,就必須有記錄。但只是記錄下來還不夠,還必須記在腦子里,即“記憶”。記憶是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也是學習的基礎。學生要自己想些方法來幫助記憶,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上這“七個字”,即七個過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一定是完全按順序進行的,它們之間是互相滲透、交叉進行的。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學習過程離不開多看、多思、多問,也離不開聽講、歸納和記憶,它滲透于整個學習過程。
八 結束語
總之,靈活應用“七字教學法”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學懂、學會,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會學,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對學生將會受益終身。老師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有意識地從各個方面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后,學生有了學好數學的欲望時,再采用“七字教學法”進行引導,效果會更好。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