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信息的一個窗口。在小學數學作業批改中,實行人文化的評語,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本質所在,是實現每個學生不同程度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據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的實踐,對人文化的作業評語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人文性 作業 評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48-02
長期以來,對于批改作業,教師們習慣于用“√”“×”來評判正誤,或用單一的“優、良、中、差”來劃分等級。這種單一的模式對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判斷解題正誤、比較學習差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學生對批改后的作業,基本上是只看成績,并不加以反思。因此,對作業批改評語進行改革和創新,顯得十分必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數學作業批改中使用人文化評語,既可以彌補以往批改方法的不足,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還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在小學作業批改中運用人文化評語的嘗試與體會。
一 以情激勵,維護學生自尊
教師充滿情感的評語,不但有利于師生之間構成和諧的關系,而且,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一種自我的滿足與成功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著理解、信任、友愛、尊重和鼓勵。
對于有獨特見解的學生,可以用“富有創造”、“解法巧妙”、“肯動腦筋”等簡潔的評語肯定成績,鼓勵進步,使學生感到成功愉悅,繼續努力。對于聰明的“小馬虎”可以給如下評語:“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讓人耳目一新,希望你告別粗心,與細心交朋友。”而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審題、計算、觀察、分析、判斷等方面的錯誤時,可以寫:“別灰心,這次沒寫好沒關系,下次努力,你一定會進步的!”在需要重寫的作業上,不要生硬地寫上“重寫”,換一種說法,寫上:“再寫一遍,肯定會好一些的”。
如簡便運算作業中,一位學生把“378-136+164”以如下方式進行計算:390-136+164=390-(136+164)=390-300=90。
這是學生沒有效掌握運用運算定律,受思維慣性影響而導致的錯誤。筆者在評語中并未“鐵面無私”地寫上“錯誤”兩字,而是寫上:“你很有想象力,但為了算出正確的結果,請按運算順序法進行檢驗,再結合課本上的運算定律思考。”
這種方式以委婉的語氣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和錯誤,在維護了學生自尊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老師充滿情感的評語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學生通過檢驗和思考,有利于培養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從小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
二 挖掘智慧,開闊學生思維
評語不僅要反映學生解題的正誤,而且更需要利用評語適當給予啟發,注意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以幫助激發學生的潛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激活創新意識。
如針對“一題多解”的作業,可以寫上:“想一想,還有更好的解法嗎?”“愛動腦筋的你肯定還有高招!”“換個角度思考,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嗎?”這樣的評語就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下題:
某豆腐加工場用25斤黃豆,可做出150斤豆腐。如果不計其他消耗,75斤黃豆可做出多少斤豆腐?
學生根據25斤黃豆可做150斤豆腐,先算出一斤黃豆可做出150÷25=6(斤)豆腐,得出6×75=450(斤)。
教師在作業后作評語:“你很厲害,這么難的題也能做成功。想想看,能換一換列式計算嗎?”
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又列出算式:150÷25×75=450(斤)。
教師的評語是:“好,你又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計算的非常正確,但可以簡便計算。如75斤黃豆是25斤黃豆的多少倍?你再想一想!”
學生很快知道先求出75÷25=3,可知75斤黃豆做出的豆腐,也應是25斤黃豆做出豆腐的3倍。又列一種算式:150×(75÷25)=150×3=450(斤)。
在教師的評語激勵和啟發引導下,誘發了學生對數學問題鉆研的極大興趣。顯然,這種輔以評語的評價方法,適時點撥,以幫助學生對照思考,拓寬思路,比起只記“√”或“×”要好得多,因為這樣不僅注意了學生解題的正誤,而且更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智力因素。
三 關注生活,用愛詮釋批語
體現人文意識的作業評語,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要舍得情感的投入,關注生活,傾注愛心,使學生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境界。從而使學生產生真正內心的需要,促進學生更積極地學習。
筆者所教的班級,有一個從外校轉來的學生,由于剛到陌生的環境,與同學也還不熟悉,在日常表現中,常常郁郁寡歡、沉默少言。一次作業中,他把一道簡單的題算錯了,筆者在批改了錯誤之后,寫了這樣的“批語”:以你的能力,你可以把這道題算得更好的,多多努力好嗎?不管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有困難盡管找老師。通過筆者和學生們的積極接近和愛心幫助,這名學生很快消除了孤獨感,學習也有了很大進步。
四 改革符號,創新評改方式
對于作業的正誤,傳統的方式大多用“√”“×”,或用單一的“優、良、中、差”來劃分等級,這種方式對于喜歡新奇的小學生來說,顯得枯燥乏味,一看大紅的“×”就心灰意冷,積極性受到挫傷。對此,有人建議對于錯題,用畫點、圈等符號表示。但是,這種方式還是換湯不換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可對作業的正誤等級進行創新。我以為,可以三角形表示創新,以三角形旁加向上或向下的箭頭表示學習的進步或退步。特別是等級標注方面,分別以1~5顆星代表。成績“差”,畫一顆星以“激勵獎”;成績屬“中”的,以兩顆星和三顆星代表;成績“良”的,以四顆星代表;成績“優”,畫最高級別五顆星。不管何種級別,都在旁邊寫上激勵性批語,并定期進行作業展覽。
例題:小明家為了節約用電,給7月份的計劃用電定為125度,而到7月份實際用電只有105度,問7月份小明家比計劃用電節約了百分之幾?
對于這道題,大部分學生是這樣計算的:(125-105)÷125=20÷125=16%。而有一個學生列出了與眾不同的算式:105÷125=0.84=84%,1-84%=16%。
當筆者問他計算的根據時,他回答道:把計劃用電看作標準“1”。先求出實際用電是計劃的百分之幾,再求出此百分數與“1”的差,即為實際比計劃節約的百分數,運算較簡便。
筆者對他的方法很贊賞,在他的作業本上打了五顆星加一個向上的箭頭,表示他在計算方法上有創新,并向家長發表揚信。實踐證明,這種符號的改革,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在課余時間,筆者經常聽到學生互相詢問“獲星”情況,很多學生在“星級”的激勵中取得了進步。
總之,在新課標素質教育背景下,為全面貫徹新課改精神,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在作業批改的評語中,盡可能地以學生個性特征為參照,注意呵護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善于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使他們在評語中樹立信心,在評價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鄧玉霞.淺談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與改革[J].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雜志,2007(10)
[2]蔣群飛.讓作業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J].山西教育,2006(11)
[3]鄭麗君.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新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5)
[4]童雷.探索小學數學作業批改的新途徑[J].湖北教育,2008(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