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運用各種感覺器官來接受外界的信息,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激勵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興趣 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 直觀教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49-01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是人們生活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知識邏輯性強,學生學習起來往往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去探求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進一步產生學習的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能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學生能否學好數學,教師能否教好數學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要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喜歡學習。
一 課堂教學要貼近實際生活
學生思維方式一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數是抽象化的數學模型,數學教師如果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背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時,教師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問題: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離不開水?,F在我們大家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約要喝幾杯水?那杯數多就一定喝的多嗎?你能說說理由嗎?
二 探索教法,質疑中喚起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小幾”的應用題時,若作為新授概念慢慢講,學生會感到缺乏新鮮感,甚至厭煩。因此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促使知識正遷移后,就把前面練習的“求多幾”的問題改為“求少幾”的問題作為嘗試題,通過啟發學生比較,引導他們學習課本上的例題,然后激勵他們試著解答,這時學生會情緒飽滿,躍躍欲試。雖然他們不一定都能正確地理解出現幾種不同的解法,而此時他們會有著種種質疑,很想知道正確的結果。學習興趣驟增,情緒高昂,教師緊緊抓住這一良機,再引導他們進入探求新知的情境中,啟發他們討論歸納解答方法,便能收到啟而即發的效果。
三 利用直觀教具、學具,引發學習興趣
數學具有抽象性。小學生好動、好玩、好奇,注意力不穩定,鑒于此,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掌握知識,引導學生實際觀察、操作,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的思維形式。教具、學具是學生進行探究和發展的源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所學的知識。經過實踐證明,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好。
四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強,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要信任他們,要給他們以表現的機會,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如,可以讓他們幫助自己的同學學數學,同學之間開展“你出題我來做”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既提高了成績,又發展了興趣。
五 教師的數學語言要活潑新鮮、幽默風趣
數學教學中公式、規律、計算法則是固定不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比喻、做動作、編故事等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
六 常常鼓勵學生
語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巧妙地運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語言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語言氛圍中學習數學,給平淡的數學課堂教學增添幾分新異的色彩。如課上對回答問題比較好的學生,用這樣的短語:“連老師都沒想到”、“你真聰明”等,用這樣的動作:掌聲鼓勵、向您敬意、豎起大拇指等表示祝賀;還可以給數學表現好的同學獎紅花、小名片來鼓勵。這樣學生心理上得到滿足,思維自然處于興奮狀態,對數學學習就有著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流暢完整地作答時,一句“很好”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的回答與眾不同、富有創造時,一句贊許的話也會使之倍感成功的歡樂。快速的反應還便于學生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不足,促進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
七 改變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這門學科離不開數字,數字是枯燥無味的,要想學生學好數學,就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濃濃的趣味中學數學,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愉快地得以真正理解。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