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具,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工具。我們常說:“我聽見了,但可能忘記;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兒童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指尖上,讓學生通過各種操作活動,經過分析和思考,形成準確的表象,在實踐中體驗數學、探究規律。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優化學具操作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 讓學生了解學具、認識學具
現在各學段的學生人人都有一副學具,首先我參照教科書編寫意圖,詳細制訂了學具使用計劃,明確每種學具的功能,根據教學內容合理搭配學具形成成熟的教學思路,進而指導學生進行綜合使用。學生在操作之前,我指導學生先了解本節課到底需要制作哪些配套學具,如六年級上冊需要制作配套學具的課有:位置的認識、分數乘除法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百分數的認識、統計圖;它們在課本中的哪個章節出現等,通過和學生一起了解學具,學生才不會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對各種學具過于生疏,影響操作活動的進行。所以在學期初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了解學具、制作學具,形成對學具的初步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二 使學生明確學具操作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運用學具操作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學習某些數學知識前進行的學具操作,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為理解知識做好準備。如學習圓周率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時,讓學生準備幾個直徑不等的圓形紙片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紙片,通過學生的量、剪、拼、折等實踐活動,邊操作邊思考,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在鞏固和復習知識時進行學具操作,目的是深化所學的知識,弄清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學習了“比多”“比少”應用題后,往往會形成“比多”就加,“比少”就減的錯誤認識。可以通過操作,讓學生對一些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加以區別,以加深理解。
三 教會學生靈活使用學具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師生互動是這種認識活動特殊性的表現之一。在操作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展示的空間,沒有獨立的機會,只能在老師規定的界限內按部就班地擺弄學具,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厭煩。為此要實現師生有效互動,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大膽發問、質疑,共同制訂操作計劃,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學具,如在學習了“米和厘米的認識”后,我組織學生開展“米尺有多大的作用”的活動。調查測量分以下幾部分:(1)測量自己的課桌、文具、書本。(2)測量自家的家具、陽臺房間等的長、寬、高。(3)觀察家里人什么時候用到米尺。(4)到市場調查應用米尺的情況。通過這一活動有意識地提供給學生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 學具操作的指導步驟
第一,操作前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小學生活潑好動,經常沒聽清操作要求,就開始擺弄(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然后在錯誤的操作過程中詢問別人如何處理,造成操作失敗。注意抓住學生短暫的傾聽時間,盡量使用簡短的語言在操作前說明要求。其中一二年級還有必要檢查學具的準備情況,最好兩人一組;中年級要注意防止個別學生提前把操作設想公布出來,避免千篇一律的操作行為;高年級可以充分地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按要求大膽地操作。
第二,操作時注重細節指導,鼓勵求異思維,促進生生互動,合作學習。由于學生的水平不一致,在操作中表現出來的情況也會有明顯的不同。如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有的學生能輕易地把思考過程展現為操作程序,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有的學生會有耐心地摸索,模仿三角形的做法去拼。所以在操作中我不過分苛求操作水平的整齊劃一,而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操作時間的長短,怎樣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問題上。
第三,與學生共同評價操作過程,靈活應用激勵性評價,還要重視用語言來表述學具操作。對學生在操作中體現出來的態度、行為進行簡短的評價,經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獨特,教了老師一招!”“你很會思考,真像一個小科學家!”等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使用學具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素養。在進行學具操作時要充分發揮語言的作用,讓學生表述操作的過程,根據操作過程說出思考過程,并把操作的結果用準確、精煉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
在學具使用操作中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結論。既不能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學生的親手操作;也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讓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思路模仿性地動手擺一擺,未能實現讓學生操作的真正目的。不同的班級學生的情況有一定的差異,學具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相信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設計、細心指導、耐心培養、持之以恒,學生們一定能在和諧愉快的操作氛圍中汲取數學營養,學具操作會慢慢成為學生學好數學的“神奇鑰匙”,就一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