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高中體育教師,應加強自身的行為與語言修養,并以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淵博的知識、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優美和諧的語言陶冶和教育學生,才能提高體育教學與訓練質量。
【關鍵詞】體育教師 行為修養 語言修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61-01
一 體育教師的行為修養
1.教師品格的修養
教師的品格和知識是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師本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榜樣。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榜樣教育學生。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所以,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堅持早到課,提前做好課堂準備;堅持多做示范,用身教激勵學生;堅持業務進修,用新知識更新自己的教學訓練內容;堅持教法改革,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堅持課外輔導,盡量給學生方便。要敬業克己、刻苦鉆研、認真備課、循循善誘,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率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這才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2.體育教師能力的修養
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在個體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作為合格的體育教師,應具有與之從事的教育活動相適應的能力水平,這樣才能順利地、創造性地完成教育活動。能力素質被視為一名教師能否為教育事業建功立業的前提條件。因此,體育教師要苦練基本功,認真備課,動作示范要準確優美,要領講解要簡明扼要,教法運用要得當。要掌握多方面知識、技能,使自己具有比較全面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訓練的過程中,能清晰感知動作的表象,加深對動作的印象,讓學生了解動作的結構、程序、概念、方法,明確動作的時間與空間關系,形成動作的正確表象與動作概念,使其行為給學生帶來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對動作能力的興趣愛好,產生一種心理磁力,即敬佩感,從而自覺、主動地接受教師能力的教育影響,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3.體育教師的知識修養
知識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產物,反映著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而且也是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武器。人們要成功地從事某種活動,就必須掌握從事這種活動所需要的知識。現代社會,人類知識的增長速度空前加快。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專業受著高等教育而又不斷更新知識的文化群體。因此,教師科學文化素質的優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體育課教學質量、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應努力使自己具備符合現代要求的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體育教師要善于探索教學訓練規律,注意豐富更新知識,適應教學改革需要,滿足學生的多種求知欲望,贏得學生的信賴,進而提高教學訓練質量。
4.體育教師的情感修養
情感是教師的催化劑,學生的自尊心很強,需要教師的尊重和理解。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勝任本職工作的基本條件。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他們,關心他們的成長。同時,在體育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意愿,了解他們的需要,重視他們的意見,要循循善誘、熱情耐心,做到誨人不倦,營造一種“民主教育”、“民主教學”的氛圍,讓學生心情舒暢地參加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訓練的積極性、自覺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 體育教師的語言修養
語言是表示心靈的一種工具,人的思想感情態度、文化修養等都會通過語言表現出來。認真研究體育教學訓練中語言的內涵、形式特點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的作用,結合體育教學訓練中的特殊規律性,能很經濟地向學生傳遞有關信息,啟發學生的思維,形成正確的認知,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鍛煉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
語言表達的形式應多樣化,要生動形象、精煉科學,所以體育教師應加強對語言表達的輕重、高低、節奏快慢能力的培養。(1)教學訓練語言應詳略得當,注意字音間高低、長短、強弱、抑揚頓挫。(2)教學訓練語言要有音律之美。語言的藝術包括聲調的藝術,它不是音樂,卻要求具有音樂的和諧與節奏。體育教學內容是以語言的音頻信號的形式傳遞給學生的,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對聲音的強度和速度進行恰當的處理,使它不但清楚明白,而且要抑揚頓挫,變化有序,才會給學生音樂般的美感。(3)教學訓練語言要寓教于樂,化枯燥為趣味,運用各種奇妙、出人意料而又幽默的語言,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直接或間接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在談笑風生中實現教學目標。
三 結束語
加強體育教師行為與語言修養,是提高教學訓練質量的重要保證。體育教師要運用良好的行為和語言去影響、感染學生,把言傳與身教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主動性,增強從事體育鍛煉的自覺性。要結合教材特點、本校實際條件,因勢利導、言傳身教,使體育教學與訓練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從而更好地提高體育教學與訓練質量。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揚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張雪巖.德育教學論[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