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開展給孩子創設了探索的空間,使他們在自由自主的探索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本文從關注生成階段,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把握拓展階段,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追隨表征階段,提高主題活動效果三個方面闡述了在幼兒園主題教育中如何調動幼兒進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從而優化教育教學的效果,促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探究 主題活動 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71-02
主題活動是幼兒在老師指導下對他們所關心的某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其參與形式可以是集體式的,也可以是小組式的。為了真正地體現幼兒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幼兒園課程應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設計課程。通過集體活動、系統教學、游戲等活動形式,讓幼兒主動探究、觀察、調查、交往等,使幼兒在獲得、運用知識技能的同時,其情感、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也得到同步發展。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主題網絡教育活動能充分尊重幼兒,真正地體現幼兒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一 關注生成階段,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首先,遵循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確定主題活動內容。主題內容的生成源于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真實的生活經驗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注重傾聽幼兒的對話及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無聲語言,了解幼兒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問題,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師作為一個傾聽者、觀察者,應積極引發幼兒內在的更多問題,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并循著問題線索產生探索學習的內容,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隨時準備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為了防止內容過大、過空、過于抽象,也可以結合幼兒園和家庭、社區現有的資源,采用綜合主題活動的形式,把幼兒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事情和問題作為幼兒感知的材料、關注的對象、保護的目標,把握并推動幼兒開展探索學習。
如在一次與幼兒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對各種各樣的玩具有濃厚的興趣。原來小皓帶來了一輛慣性小汽車,其他同伴見了,有的分析這輛小汽車為什么能朝前面開的原因,有的則是互相交流著自己家的小汽車特性,從而產生了許多疑惑:“為什么小汽車能行駛?”“到底有多少種能自己行駛的小汽車呢?”……縈繞在孩子們頭腦中的問題層出不窮,在一連串的“為什么”之后,主題活動“有趣的玩具汽車”就產生了。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的問題主要聚集在玩具汽車的分類、玩具汽車的驅動原理、玩具汽車的未來三個方
面,于是教師為幼兒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支持,引導幼兒分頭針對這三方面的問題展開探索。他們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在問題情境中漸漸釋疑,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認知能力。
又如現在的家庭大都喜歡到大型超市休閑購物,幼兒都有跟隨家人到超市購物的經驗,在角色游戲中非常喜歡玩購物的游戲,于是老師就確立了“超市”這個主題。老師從孩子的談話中了解到,孩子對身邊的超市有一些初步的認識,知道了超市一些簡單的購物常識,且對超市的運作很感興趣,于是開展了以超市的標記、商品分類、輔助設施、工作人員等為內容,并收集材料、構建超市的一系列活動。
由于探討的內容是幼兒感興趣而又貼近幼兒生活的,幼兒有了學習的動力,這使課程的實施取得了成功。
二 把握拓展階段,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
由興趣激發出來的探索欲望刺激著幼兒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探究中去,探索主題總是在教師與幼兒的共同研究學習中不斷地拓展。教師應給幼兒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幼兒以自主、多元的學習方式不斷推進探索,讓他們始終保持樂于探索、敢于探索的良好心態去豐富探索經驗,建立起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1.拓寬信息采集途徑
從區角中獲取。作為一線教師應盡量創設一個豐富多樣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活動環境,以此獲得成功,增強參與活動以及開創另一活動的自信心,區域活動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活動形式。在區角中我們為孩子創設主題化的思維空間,展示區為他們提供與主題相關的圖片、資料、實物等;在益智區中提供層次不同、難度不一的游戲材料,這樣,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更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發展;表演區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所喜歡的角色,使每個孩子的特長得到展現:在表演“小兔乖乖”時,活動開始時“小兔子們”加入了自我介紹環節,為故事營造了和睦溫馨的氛圍,也讓小觀眾明確了他們所擔當的角色;幼兒扮演的大灰狼在聽見兔媽媽唱歌之后,狡猾地說:“哈哈,我有主意了!”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情緒高漲,增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內容和情節。教師作為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應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了解孩子,觀察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做到個別化教育,引導他們解決問題,獲得成功。
在家長幫助下取得。在如今主題的實施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主動學習,強調孩子的主動建構。老師們常常在活動前會要求孩子和家長共同收集和整理有關信息,為孩子的學習做好前期知識與經驗的準備。此時,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們,由于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因素,使他們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為孩子的學習與交流帶來了碰撞,會引發探討與爭論,有益于孩子思維的發展。
如在我們中班“數字變變變”主題中,有一個“生活中的數字”的教學活動。主題實施前,教師們在分析教材、分析孩子的過程中一致認為:由于孩子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的不足,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字缺少觀察與研究,對數字代表的相應的意思一無所知,如果要將枯燥的、遠離孩子的生活知識傳遞給孩子,必須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讓孩子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老師們想到了各行各業工作的家長。于是,我們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通過翻閱資料、查詢圖片、交流探討等途徑,收集、了解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數字,并以圖片的形式加以整理記錄。
由于家長工作崗位、生活經驗的多樣性,他們收集資料的方式、記錄結果的形式都是不一樣的。課堂上孩子們所展示物品的種類遠比教師所提供的豐富多彩,所記錄的數字也比我們老師準備的更翔實,因此,我們的課堂也更富有活力。如今,這樣的課前信息采集工作已成為孩子建構知識經驗的常態工作,為孩子和家長認同并接受。
2.充實主題學習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有權選擇探究活動的方式,教師不可直接控制,而應給予尊重和支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在一次物體的沉浮教學中,我為幼兒準備了水、鹽、土豆、攪拌棒等材料,讓幼兒想辦法讓沉下去的土豆浮起來。幼兒拿到材料后,積極地進行探索嘗試,有一名幼兒把一勺鹽放進去,不停地攪拌促使它融化,土豆浮起來一點了,再放一勺鹽,又浮起來一點。最后沉在水底的土豆,終于浮起來。在反復操作嘗試后,幼兒知道了物體沉浮的原因。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雖然可能失敗,但他們同樣會獲得知識和經驗。
三 追隨表征階段,提高主題活動效果
在主題探究過程中,孩子們與周邊資源相互融合,通過積極的探究行為,不斷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創新能力,建立了自信心,幼兒的態度、情感、求知欲、學習愿望都保持良好的狀態,使主題活動的全過程真正成為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從幼兒的行為表現、符號表征中把握幼兒的活動方向,合理有效地利用周邊資源引導幼兒有選擇地改變一些活動主題或適時擴展出新的主題,從而獲取新的信息。
新《綱要》指出:“要樹立大的教育觀和教育資源觀,不斷探索,實現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一體化的幼兒教育。”因此,教師采用幼兒、教師、家長、社區多向互動方式,其中家庭資源是主題活動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資源,家長的及時參與和支持是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保證。
在每個主題結束后,教師還根據開展的情況與家長溝通,了解他們對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下次開展活動時獲得家長更大的支持。或發調查問卷給家長,讓家長幫助調查孩子的接受能力如何,以便及時了解各個孩子的發展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實踐證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幼兒主體性的發展,更促進了師幼之間、同伴之間的多重互動,使教育目標更好地落實到幼兒身上,使幼兒的全面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龐遠燕〕